在瓮安县岚关乡茶海村一个叫四方井的小地名,有一处新建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烤房群。两排烤房中间,作业工人正在编烟、上炕、下炕,一片繁忙景象。
岚关是瓮安的新烟区,这里土地资源丰富,集中相对连片程度高,气候适宜,是烤烟种植理想的适宜区,种出的烟叶品质好。2018年以来,陆续有烟农将种烟“战场”转到这里。张权录便是其中之一。
“到岚关的头两年,要把烟叶运到草塘烘烤,很麻烦。2021年,烟草公司特意为我们几个大户建了生物质颗粒燃料智能烤房群,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张权录说,烤一炕烟大约需要1900斤生物质燃料,变黄期投料一次可燃烧24小时,减少了用工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烘烤效率大大提高。和原煤燃料相比,使用生物质燃料一炕烟可节约300元左右,达到了节能减排、减工降本、绿色环保的目的。
烘烤环节的革新,是黔南推进烤烟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黔南烟草紧紧围绕“做稳做精做强”烟叶产业战略目标,坚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加快转变烤烟产业发展方式,全面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体系,探索一条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的产业绿色化发展新路,致力打造黔南山地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样本。
发展理念“绿色化”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
2021年12月28日,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烤烟产业基本烟田保护的实施意见》,将基本烟田纳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范畴,实行建管结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明确不得随意变更或占用已规划的基本烟田保护区。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带动烟区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
黔南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烟田加以保护,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单元式、区域化、品牌化整体推进优质烟区集中连片种植,降低烟区布局分散度,降低烟区持续转移风险,稳定烟区烟农。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动烟区产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防控绿色化,有效保护烟田土壤宜烟质量。加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应用,推动基本烟田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以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通过以烟稳粮、以烟促粮,构建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烤烟+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烟田利用效率,以高效利用推动有效保护;深化烟区产业融合,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主体+产业工人”的经营模式,推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目前,全州共落实基本烟田保护737片15万亩,种烟乡(镇)42个、种烟村227个,其中万担乡6个,千亩村31个,全州50亩以上相对连片率达95.3%,较上年提升3.1%,种植逐步向核心烟区转移,规模化生产得到有效提高。
发展方式“绿色化”
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是烤烟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多产业“抱团发展”的一种转变,更是黔南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进福泉市陆坪镇藜山社区罗贝村猴昌坪组,成片烟田映入眼帘,烟叶分层落黄,烟农喜笑颜开。划定基本烟田后,当地烟农不再为找不到适合的烟地发愁了。
今年初,福泉市在陆坪镇规划建设5000亩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通过“烟+粮”“烟+饲”“烟+菜”等“烟+”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多产业融合、设施综合利用、产业“智慧”管理、产品“智能”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综合体内,配套建设现代化烘烤工场、生物质燃料加工厂、产业工人培训中心、骨干水源工程、田间管网建设、烟区道路改扩建、机耕道、智慧烟区管理平台等设施,强化产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推广、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绿色生产、烟蚜茧蜂繁育基地等要素保障,确保综合体实现绿色化发展。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瓮安县就率先试水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瓮安的成功探路,为福泉提供了有效范本。
2020年,瓮安选定天文镇乌江村作为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优化资源配置,出台政策扶持,构建以烟为主、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捆绑各种项目资金,用于综合体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配套建设生物质燃料厂、蚜茧蜂和蠋蝽扩繁基地、同位发酵床生猪养殖等项目,探索烟区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
“专业化”生产,是烤烟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从整地、育苗、移栽、植保、采摘到烘烤、分级、收购,烤烟生产实现全程“专业化”。
今年上半年,黔南烟草围绕“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的专业化服务要求,商品化育苗占比达到100%,专业化机耕达到97.62%,专业化起垄达到98.26%,专业化植保达到89.27%,其中无人机植保占比45.65%。
烤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在黔南所有农业产业中首屈一指。
此外,按照工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生产技术方案的“定制化”生产,也是黔南烟草转变绿色发展方式的一种新尝试。
近年来,黔南烟草坚持“市场至上,品质致胜”的烟叶生产经营理念,紧盯紧密型基地单元建设和工业企业烟叶原料个性化需求,强化工商合作,分级分类开展烟叶定制化生产,通过生产定点、技术定型、质量定位、调拨定向的“四定”管理,构建品牌导向型烟叶定制化生产体系。
今年,分别在贵定、惠水、平塘、瓮安等地实施贵州中烟高端原料定制化生态烟叶、贵州中烟高可用性上部烟叶开发、湖南中烟新品类卷烟核心原料BFF/BFO开发和福建中烟高可用上部烟叶生产项目,定制生产合作企业从1家增加到3家,合作内容从2个拓宽到4个。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构建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富农增收的山地特色农业体系,成为黔南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必然选择。
生产过程“绿色化”
凸显山地烟叶风格特色的黔南生态烟,其“黄、亮、软、香、甜”的优秀品质,历来在工业企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整过生产过程,“绿色”元素得到充分体现。
为有效解决长期施用化肥带来的地力退化、污染环境等问题,黔南烟草按照“稳总氮、增有机、减无机、平衡单株营养”的施肥原则,聚焦土壤保育,积极抓好有机肥的入田提质工作。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量,使用蚜茧蜂、蠋蝽、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土壤的保育与改良,及时清理地膜,推动烟田面源污染治理等,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酸碱度。
新巴镇幸福村烤烟种植大户陈士凤告诉记者,种烟之前要深翻土炕冬,清理烟地里的秸秆、残膜、杂草、杂物清除,用绿肥压青,施用土壤调理剂,撒施生石灰。减少化肥,增施有机肥,一亩烟地使用60斤基肥、500斤火土灰、150斤油枯。
“一亩烟地大约投放30到50头蠋蝽。连续投放三四年后,虫子基本绝迹了。”德新镇晓丰村晓丰塘组烟农杨彩荣说,以前烟叶常常被虫子咬破洞,要靠农药来灭虫,现在以虫治虫,绿色防控,叶面干干净净,烟叶等级质量提高,增加了收入。
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州建设烟区绿色防控示范区3.45万亩,辐射区3.45万亩,实现绿色防控100%覆盖。开展蚜茧蜂防控蚜虫6.9万亩,推广蠋蝽防治烟草害虫1.6万亩,使用性诱剂防控6.9万亩,占比均达到100%。地膜清理6.26万亩,占比90.72%,推广生物高效药剂3.38万亩,绿色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烘烤设备的改造升级和烘烤燃料的革新,也是烤烟生产中体现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一环。
近几年来,黔南烟草有计划地淘汰用工多、能耗高、排放大、污染重的设施设备,推动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大力推广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替代传统燃煤烘烤,全州累计新建和改建新能源烤房2101间,有效减轻了烟农用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烘烤效率,有害物质排放大幅减少。
数字化赋能,为黔南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绿色”翅膀。
黔南烟草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新创总结一套烟叶原收原调精准收购管理模式,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引入烟叶收购管理中,对烟叶质量实施全程节点控制和全环节质量追溯,实现了“人定岗、物定职、烟定类、全程信息化”的精准、有序管理,烟叶收购进度均衡推进、烟叶质量明显提升、烟农满意度明显提高。该模式荣获省局(公司)201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今年,黔南成为全省“全国统一烟叶经营管理平台建设”唯一试点先行单位。围绕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遥感监测数据录入,烟田、设施、农事操作等基础数据实现信息化管理,以质量管控为核心的全程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吴珊 戴洪锋 刘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