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新蒲新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托起搬迁群众幸福生活

2022-09-03 10:48:39  来源: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

  “十三五”时期,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共46037户近20万人,为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遵义市坚持以深化“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全面提升,“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

虾子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小区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杨科是2017年从务川县石朝乡搬迁至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的居民,在他的描述中,这里的生活让他十分的满意,干净、明亮的客厅,整洁的卫生环境,老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改善,都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搬到新蒲,环境比我们老家好得多,孩子成绩也很优秀的,我当爸爸的也感到很满足。”

  “社区给我安排岗位,在活动室和图书馆打扫卫生,我的儿子也是社区安排做环卫工人,现在我们两个人挣钱,比家里原来好得多。”2018年,晏国友带着家人搬到了新蒲新区虾子社区幸福小区,从“农民”变为“市民”,这个过程曾一度让他感到不适应,但如今他已经真正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遵义市各安置点不断健全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同时,将各个安置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当地群众的家庭特征、安置点的地理特征等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促进搬迁群众“快融入”,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脱贫”。

幸福小区扶贫车间群众正在忙碌

  作为遵义市唯一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的搬迁群众都来自于相对较远的大山深处,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头戏。“我们把整个社区搬迁群众的家庭情况都进行了梳理,比如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不好就业,我们就租了100多亩的土地种果子,让他们在果园干农活,针对要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我们又引进了藤编车间,也解决了差不多70人的就业,他们月收入了能达到2000到3000。”松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敖廷强说。

  与松源社区相比,虾子社区幸福小区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虾子社区工作人员缪洪玉介绍说,因为小区临近几个产业园区,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便利:“我们社区借着安置点周边的经开区、辣椒城、辣椒加工园区等地域优势,通过培训、现场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能致富。”

幸福小区扶贫车间

  产业振兴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遵义市还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和自筹资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8月17日,笔者在采访时,刚好赶上新蒲新区新中街道负责人在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连心果”基地修建产业路的事情忙碌。“这个路修通了以后,我们的连心果基地就将建设成为一个可供市民体验休闲采摘的精品果园。”新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申全常对连心果基地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据了解,“连心果”基地占地128亩,经过前期的土壤检测和市场调研后,共种植了梨、柑橘、黄桃、青脆李、玛瑙红樱桃等水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的党员李满玉已经在这里承包了100多亩林下土地,主要种植西瓜和大豆,每天能吸纳30多名群众在基地务工,李满玉说:“现在这个基地已经成为了我们群众生活的希望,我作为一名党员,就想带着大家把这个基地做好,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

  就近就业是搬迁群众的就业诉求,遵义市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和扶贫车间进驻移民社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圆了搬迁群众的安居乐业幸福梦。

  折袋子、粘胶水、压襟线、穿手提绳……在新蒲新区虾子镇幸福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包装车间里,30余名搬迁群众在各自负责的流水线上忙碌着。“这里上班离家又近,家里有老人孩子,我方便照顾,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找点生活费和零用钱,我觉得生活很满足。”虾子社区幸福小区居民罗正婷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高兴地说。

  公共服务均质化,培训就业全员化,文化服务大众化,社区治理精细化,基层党建规范化,近年来,遵义市以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在安置区新建社区综合服务站53个,配置图书室166个,老年服务中心137个,儿童活动中心134个。实现移民就业创业44290户93112人,户均就业达2.1人,让搬迁群众工作舒心,学习开心,生活安心,托起了群众搬迁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郑斌)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