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养蜂酿蜜越来越甜

2022-09-24 08:48:00  来源: 贵州日报

  9月21日清晨,首场秋雨淋湿了草木,田书友踩着满径的落叶向蜂场走去。他小心翼翼地掀开蜂桶盖,笑着对记者说:“从昨天起,村合作社养的200箱蜂蜜进入割蜜阶段,得抓紧时间联系市场。”

  田书友是沿河自治县黄土镇勇敢村党支部书记,打小就和身后的山林、边角地打交道。

  “以前一到秋冬,每个山头都能听到伐木声。”在田书友的记忆中,曾经村民们伐木烧炭,用来冬天取暖或换钱,放眼望去,山坡“零星斑秃”。

  今年,田书友感觉到特别“甜”。6月7日,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给村里送来了林下养蜂产业。

  黄土镇,地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二十多年前,这里许多村民都有过伐木烧炭为生的经历。

  “树干就是金钱,种一年包谷,还不如烧炭的收入多。”蜂场管理人员杨洪曾经也在林区伐木烧过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烧炭没有了出路,杨洪只好又回到家里种地。

  近年来,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实生态保护补偿,为保护区群众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签订好管护合同,落实好资金兑付,2019年至2021年,每年兑现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304374.72亩,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38.17万元。

  有了国家好政策,群众主动性更强了。2019年,田书友带领村里成立勇敢农民专业合作社,尝试饲养青蛙和泥鳅。通过实践,他发现,相比成本、技术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生态禀赋,林下养蜂可能更适合。

  在政策大力扶持下,村里开始转向选择了养蜂。“我们出劳力,技术、蜂箱、场地选址等全部由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免费提供,收益归村里所有。”田书友告诉记者,大家养蜂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三个月的边学边干,田书友也渐渐入了行,成为半个“养蜂专家”,并能够指导村里的群众养蜂。“按照去年每斤150元的价格,今年预计收入超过12万元。”田书友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在他心里,早已谋划要在明年将规模从现有的200箱扩大到400箱。

  据悉,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沿河自治县的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和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截至目前,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农已有564户,共计饲养中蜂7012群。预计未来两年,养蜂产业将覆盖保护区的32个行政村。(记者 施平) 

[责任编辑: 刘昌馀 谢素香]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2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