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岑巩:畅通线上销售渠道 深山“土货”变“香饽饽”

2022-11-15 09:23:4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11月15日电 初冬,正午的暖阳透过丛林,洒在错落有致地摆放于林间的一个个蜂箱上。打开蜂箱,张军夫妇小心翼翼的取出带蜜的蜂巢,用蜂蜜分离机压榨过滤后,采集的新鲜蜂蜜经过定制的包装设备进行食品级无菌包装后,变成了一支支具有“身份信息”的“勺蜜”。

  张军在采收冬蜜。新华网发(陈昆 摄)

  “每一支勺蜜都有一个共同的二维码,消费者购买蜂蜜时,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蜂蜜的产地来源、生产日期、质检报告等信息。”张军说,给蜂产品贴上二维码溯源标识,不仅实现了蜂产品来源可溯、信息可查,还能通过二维码直接下单购买。通过创新推出价格实惠、便携式10G装的“勺蜜”产品,依托线上销售平台,蜂蜜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市场,并带动了瓶装蜂蜜销售。今年养殖的350箱蜜蜂,共产出蜂蜜1500公斤,目前,已卖出1400公斤,收入20多万元。

  张军的爱人在用定制的包装设备包装“勺蜜”。新华网发(陈昆 摄)

  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林木丰茂、蜜源多样、生态优良,是蜂蜜养殖的理想地。4年前,张军发展了蜜蜂养殖。由于生产资质证照不全、营销推广方式单一等原因,好产品难以转化为增收致富的好收入。

  “以前,蜂蜜主要通过熟人圈就近销售,销量有限,养殖规模小,收入微薄,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张军说。

  即将被注入蜂蜜的“勺蜜”外包装上,能够显示“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格外醒目。新华网发(陈昆 摄)

  坪地村是贵州省委党校的乡村振兴帮扶点之一,依托学校“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项目资源优势,村委会与蜜蜂养殖大户合股创办了村办企业——贵州坪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量身定做”营销策略、主动对接产销平台等,逐步推进蜂蜜、茶油以及土鸡蛋、土鸡等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好品牌+好营销’才有好出路。”贵州省委党校派驻坪地村第一书记万伦宇说,公司立足城市绿色优质农特产品需求,建立了蜂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办理了产品质检报告、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产自深山的优质土蜂蜜有了销往全国大市场的“通行证”。

  张军采收的五倍子蜂蜜。新华网发(陈昆 摄)

  目前,公司注册了“坪小弟”商标,每一件蜂产品都有“专属”的商品条形码标签。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开发微信“羊货出山”销售小程序。曾经藏在深山的“土货”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现在,蜂蜜有了‘通行证’,既可以在超市、酒店、餐馆等实体店售卖,也可以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张军说,销路拓宽了,扩大规模也更有信心了,明年打算把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0箱左右,并严格按照蜂蜜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抓好蜂场的日常管理,以优质蜂蜜供给筑起“甜蜜”致富路。

  张军放置在林中的蜂箱。新华网发(陈昆 摄)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增长”,坪地村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与村集体经济融合起来,采取“党支部+公司+大户”的组织方式来经营蜂蜜产品。通过制定产品利润分成销售模式,建立产品质量保障机制,促进蜂蜜产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集体与群众“共收”。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坪地村一角。新华网发(陈昆 摄)

  自今年5月公司成立试运营以来,共实现蜂产品及其他农特产品销售收入17万元,村集体获得分红资金8000余元。(周燕 陈昆 吴念)

[责任编辑: 王雪松 邓娴]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2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