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生态得保护 林农得利益

2022-11-23 17:51:23  来源: 新华网

  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生态得保护 林农得利益

  新华网贵阳11月23日电 贵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各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工商品林、天然林采取了禁伐或限伐的政策措施,全省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但林区群众却由此失去了靠山吃山的经济来源,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人”和“自然”都是主体,这要求政府部门既要坚持严格保护维护自然的平衡稳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群众的现实需要。为破解森林生态保护与群众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林业局与省财政厅通过深入调研,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贵州林业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新华网发(田茂昌 摄)

  困惑:怎么把“青山”变成“金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都认为,在贵州最难当的干部就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区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确保野生动植物的安全,在地方开展工作时,还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前几年,大家都在为脱贫攻坚奋战,但是保护区内不能兴修公路也不能发展产业,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更切实地带动保护区内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吴安康说。

  身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长年行走在保护区各个村寨的吴安康,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的困难。

  沿河自治县黄土镇竹园村学堂堡组的黎仕福,是居住在麻阳河保护区核心区的建档立卡脱贫户,由于保护区核心区不允许任何林木采伐、畜禽养殖、药材采挖等行为,黎仕福一家找不到更好的增收之路,只能在房前屋后种些蔬菜、玉米维持生计。

  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梨子坪组的李则友,也是居住在麻阳河保护区核心区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家里有6口人,靠养蜂生活。2018年的时候,他要赡养87岁的老母亲、供养儿子上大学、抚养父母早逝的侄儿,一家人生活得紧巴巴的。

  还有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仡佬寨组,不通路不通电,需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走进去。寨子里大多数居民都出去了,剩下的29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从没有离开过大山,日常的生活物资全靠年轻人过年的时候背进来。

  对自然保护区内群众的生活了如指掌的,还有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元林。

  习水县同民镇蔺江村平河组,也是“三不通”的村寨。为了让三个孩子能上学,建档立卡脱贫户罗仕伦在2003年的时候主动搬了出来,在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长安村租住。2018年罗仕伦响应生态移民政策搬迁到了习水县城,因无一技之长,一时没找到稳定工作,又要供小女儿上学,欠下了贷款。

  同样居住在平河组的张永银,父亲年迈,还要照顾没有儿女的叔叔。迫于无奈,十几岁的张永银就离开了家乡,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打工。

  “我们保护区的老百姓,是特别淳朴善良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面,都是靠山吃山过日子,但是,为了要保护生态不能砍树、不能打猎、不能搞养殖、不能采挖药材他们大多数都支持,说核心区不能搞建设活动,他们大多数也都理解。”习水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元林告诉记者,保护区的群众为了保护生态,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保护生态环境是责任,带动保护区内群众发展增收也是使命,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能够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的路径。

  为此,国家在2005年就提出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易地搬迁、资金补助、实物补贴、社保兜底等方式,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失去收入来源和发展机会的群众进行经济补偿。

  然而搬迁不易、稳定更难。“农户以前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搬迁出去之后,吃穿住用行样样都要花钱,加上就业能力弱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融入感和归属感等问题,部分迁出的群众又出现返迁的情况。保护区内人工商品林禁伐后,国家给予重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是每亩山林每年16元,就算是人均拥有100亩林地,一年的补助也只有1600元。”吴安康认为,现有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栖息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新华网发(习水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出路:让保护者更有获得感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林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贵州探索开展了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2018年至2020年,贵州累计在麻阳河、宽阔水、习水、大沙河等重点生态区位完成赎买任务4.08万亩、累计下达兑现赎买资金1.9亿元。2021年至2022年,在习水、大沙河、麻阳河、宽阔水、梵净山、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赎买任务3.28万亩、累计下达兑现赎买资金1.66亿元。

  “我们主要是针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非国有的人工商品林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所持有的商品林,省级财政按照每亩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全额赎买,赎买对象资料通过审核之后,资金直接转入农户的账户。赎买后,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登记为保护区管理局单独所有。”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缪杰介绍,开展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之后,自然保护区内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沿河自治县竹园村的黎仕福,在2018年、2019年赎卖了97亩商品林,获得补偿资金47万元,他用这笔钱把原来跑风漏雨的老屋修好了。走进黎仕福的家里,客厅铺着整齐的瓷砖;厕所里热水器、浴霸一应俱全;厨房的墙边立着双开门的冰箱和消毒柜,洗碗池上都装上了热水。“领这笔钱的时候,我去办了存折,我从来没想过我也能有存折,而且里面还有这么多钱。”穿着新毛衣的黎仕福,笑得格外灿烂。

  习水县蔺江村的罗仕伦,在2019年赎卖了100亩商品林,获得补偿资金48.5万元,他用这笔钱把之前欠的贷款还清了,还给儿子买了一辆车做网约车生意。现在罗仕伦卸下了肩上的债务重担,三个孩子也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一家人才总算是真正地在县城里稳住了脚、扎下了根。

  同村的张永银年轻敢闯,用2019年赎卖90亩商品林所得的43万余元资金做起了生意,他在县城最繁华的习酒大道上开了一家烤肉店,同时还经营着集成灶和铝合金门窗的生意,拮据的脱贫户摇身一变成为了精神的小老板。

  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解决了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问题,不仅让保护者更有获得感、也让执政者更有价值感。

  “红丝乡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2万人,常住人口7000人。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麻阳河保护区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但很多时候都是想法很好、执行艰难、收效甚微。”务川自治县红丝乡党委书记彭永宽说,2022年,红丝乡获得了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的赎买指标,立竿见影地解决了许多过去遗留的问题,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通过在上坝村仡佬寨组实施整组推进商品林赎买工作,仡佬寨组剩余29户未搬迁的农户有了可以保证生活发展生计的资金,全部顺利地搬出了原本“三不通”的寨子。在林区和谐稳定方面,过去群众为了发展,总会偷偷地在重点公益林区养殖山羊等,政府部门必须上门拆除羊圈,造成保护区内干群关系紧张。通过引导群众合理利用商品林赎买所获资金发展养蜂等生态产业,群众的怨言少了,各项工作配合得更加积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保护区内零散的商品林赎买转为国有,实行集中统一管护,森林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价值。更可贵的是,百姓赎卖了林地之后责任不减,愿意积极协助进行管护,森林防火等后续管护的压力也小了。

  今年,红丝乡上坝村梨子坪组的李则友家也赎卖了106亩商品林,得了51.41万元,这笔钱彻底改变了家里长期以来的拮据状况,下一步孩子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也都有了盼头。所以,每次只要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的同志去到他家,他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水果、干果、蜂蜜、茶水摆满桌子,气氛就像过年一样的热闹和欢快。这让吴安康觉得,在贵州最幸福的干部就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

  沿河自治县黄土镇竹园村学堂堡组的黎仕福利用赎卖人工商品林的资金修缮的新房。新华网发(方春英 摄)

  未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在实施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当中,贵州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路径,推进赎买体制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更加深入和健全。

  “2018年至2020年试点工作完成后,省林业局进行了总结,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争取省财政厅的支持,落实了年度资金,制定了《贵州省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2021-2025年)工作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省林业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贵州省湿地和公益林中心主任邓伯龙介绍。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对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赎买任务的划定、赎买对象及要求、赎买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赎买工作程序和所需材料、赎买保障措施、赎买参考合同均作了详细的要求,解决了此前赎买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方案》明确了赎买的重点。即,群众贷款造林优先、投工投劳造林次之;已造成林的用材树种(松、杉、柏)优先、其他乔木树种次之;建档立卡脱贫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优先,权属为个人的优先、集体次之。保证了资金全部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实现乡村振兴上面。此外,《方案》还对单户赎买面积进行了明确,规定每户农户赎买面积原则在100亩左右,解决了2018至2020年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垒大户”现象,使有限的资金尽量汇集更多群众,减少农户之间的矛盾。

  工作流程更加顺畅。麻阳河保护区面积横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和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两地,工作推进上较为复杂,为此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切实加强与沿河、务川两县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涉及乡镇的对接沟通,为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扫清了许多障碍。

  “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是新兴事物,国家税务机关在办理不动产变更登记时,认为商品林赎买就是买和卖的关系,赎卖方也就是老百姓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后面我们经过沟通协商,确认不征收该税。还有就是2018年启动不动产权属变更登记时,县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反馈说他们系统里没有‘人工商品林赎买’变更子菜单,通过县自然资源局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增加了这一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唐晓宇介绍。

  宣传引导更加有效。“只要确定为赎买对象,就可以一次性得到几十万的收入,这对农村群众来说,是挤破头都要争取的,但毕竟指标有限,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特别注重宣传教育,首先是说服群众,优先赎买的都是生活更为困难的农户。另外,就是要求赎买林地不得有任何林权纠纷,几家共有的林地必须签署好后续资金分配的保证书经过村委会公证盖章之后才列入。这也促使群众主动化解了存在多年的林权纠纷和社会矛盾。”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赵晋告诉记者,保护区通过遵循“把握好政策机遇、执行好政策规定、化解好矛盾纠纷、谋划好后续产业、守护好自然生态、遵守好廉洁纪律的原则”,试点工作推进得非常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金使用上,习水保护区作了积极的引导。在赎买同民镇蔺江村农户商品林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按照4850元/亩的价格赎买,每亩剩余的150元以入股的方式用于发展林下养蜂和茶叶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议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

  “蔺江村古茶树资源丰富,有野生古茶树1万多株,是适合在保护区内发展的生态产业。后来我们利用这笔资金和其他的帮扶资金,又种植了1032亩茶叶,养了300桶蜂,今年的产值达到了42万元。所获得的利润村合作社留下17%用于发展,其他的都分给了入股农户。产业步入了正轨,后期群众的收入来源也更有保障。”蔺江村党支部书记黄伟说。

  虽然贵州省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获得了保护区群众的认可,但持续推进或扩大范围仍然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赎卖需求大但赎买资金不足的问题。

  “根据我省财政预算实际,2021年至2025年安排的赎买改革试点任务为8.2万亩,资金安排为41525万元。但据不完全调查,我省有关市县和自然保护区申请赎买的面积已经超过80万亩,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但指标少,一时还难以满足需求。”贵州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指出,下一步全省林业系统将探索更加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有序推进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要更加强化对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转型引导,通过发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带动保护区群众稳定增收。探索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助力贵州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责任编辑: 邓娴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5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