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一片黑”到“满眼绿” 一个省级森林村寨的“生态逆袭”

2022-11-30 13:47:18  来源: 贵州日报

“一片黑”到“满眼绿”

一个省级森林村寨的“生态逆袭”

  “天气凉,快进来烤火、吃洋芋。”迎着初冬的朔风,记者一行来到黄世伟家,一家人正围着大铁火炉取暖,炉子上热气腾腾的茶香混杂着烤土豆的香味飘出屋外。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黄世伟是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他既是农业技术指导员,又是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聊到产业发展,他带着记者来到附近山上。“眼下秋收秋种已完成,我们正准备给茶树除草、修枝、施肥,希望明年能采收一批优质茶。”

  2017年,在百里杜鹃瑞禾集团的支持下,朝门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生态茶1000亩,黄世伟成了茶园“总管”,负责技术指导并组织乡亲们务工。由于管护得当,茶园每年仅发放务工工资就带动群众增收10余万元。

  茶园周边,彩色的树林起伏蔓延,把村庄紧紧环绕。“如今依靠绿色发展,大家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不像以前只能靠挖煤。”今昔对比,黄世伟感慨不已。

  朝门村位于三县交界处,曾经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曾被村民戏称“三不管地带”。虽地处偏远,但朝门村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20年前,黄世伟为了谋生,只能口衔煤油灯下井挖煤。高峰期时,全村有七八百人在煤矿务工。

  “当时人们把碗口粗的树木砍伐,用来做矿洞撑柱。”黄世伟说。

  挖煤虽能带来效益,然而村民们慢慢发现,原来生机勃勃的山坡变得光秃秃,道路下雨时一片泥泞、天晴时烟尘弥漫,村里原本丰富的水资源日渐枯竭,水田变成了旱地,生产生活用水越来越困难。

  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介绍,2011年村里关掉了最后一口煤矿,实施生态修复。经过10多年的植绿护绿,如今村里森林覆盖率已达72.3%,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获得“贵州省森林村寨”称号。

  为了守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屏障,朝门村严格落实村包组、组包户责任制,通过“十大员”公益性岗位吸纳37名护林员开展巡林护林。“保护好森林,我们的家乡才会越来越美,发展才会有盼头。”护林员张仲祥说。

  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完善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茶叶、生态稻米和经果林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民的收入也稳步提高。

  现在的朝门村,1600多亩稻田围绕着梦溪湖,夏日满眼翠色,秋季一片金黄,年产优质大米48万公斤,大部分被村民售卖。依托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村子“网红”旅游打卡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响,村民们办起了民宿、农家乐,“生态饭”越吃越香。

  “我们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盘活资源,推动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今年我们村的新米已卖了5万多斤,远销浙江等地。”游永彬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村民除了务工增收,每年还能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约10万元。村里现有民宿酒店床位210个、农家乐2家,去年单是民宿就带来收益50多万元。朝门村已成为毕节市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接下来,该村将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探索稻鱼共生、稻虾共养等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让村子更美、群众更富。(记者 汪瑞梁)

[责任编辑: 李涛涛]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6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