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月亮山上,挖矿人变成种树人

2022-12-05 14:12:04  来源: 贵州日报

  “老潘,山上的泥巴怎么黑得像炭哟?”在荔波县佳荣镇拉易村,记者问村民潘成军。

  潘成军笑着说:“因为这里产煤炭呀。”老潘今年54岁,穿着水族男人特有的黑色土布衣服,皮肤黝黑、笑声爽朗。

  拉易村就在月亮山上,这里曾经是矿山,也曾是贵州最为贫困的“三山”地区。佳荣镇是荔波县唯一一个地处月亮山的少数民族乡镇,离县城最远,面积也最大,但收入曾经却是最低,人均不足千元。

  月亮山矿产丰富,除了煤矿,还有铁矿、铅锌矿等。老潘所在的矿区,名叫奴亚铅锌矿,山下面打着洞挖矿,山上堆着满山的矿渣。“过去只见石头,不见土,甚至寸草不生,牛都进不去。”

  上世纪90年代,拉易村90%的人都要到矿上讨生活,老潘也下了井成为一名矿工。

  “那时,在井下拉矿车,一车装2吨矿石,不仅重,还危险,一天挣70元,全是力气活。”潘成军说,娃娃们也经常劝他不要干了,每次想不干了,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数据显示,佳荣镇的煤炭总储量位居全县前列。2014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后,关停了月亮山上4个煤矿,上百亩废弃矿山等待生态修复。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县里开始把目光对准了这些废弃矿山:如果能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那就再好不过。

  响应在废弃矿山上开荒种树的号召,老潘就是其中一个。那时,他离开矿山已有一段时间,听到镇上干部说要开荒种树,感到好奇:“种树也能来钱?”

  2015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老潘开荒50亩,种植杉树。为了给新栽的树苗“解渴”,他有时从山脚到山腰一桶一桶地背水。

  短短几年,在森林防火、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老潘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现在,该村植树造林面积已达30万亩,有68人成为生态护林员,马尾松、杉树、白杨、枫香等越来越多。“树多了,空气变好了,再也不担心刮风吃矿灰了。”

  2017年,老潘当上了生态护林员,现在又是拉易二组组长,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还有林下种植务工收入和村集体分红。

  “现在哪里还舍得砍树啊,留在那,给子孙后代。”老潘认真地说,月亮山是樟江的发源地,必须涵养水源,不能砍。

  走过老潘的林地,绿潮涌动、清新怡人,养护铁皮石斛的村民正在忙碌。

  山绿了,水也清了。现在,月亮山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一类标准,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8万个。每年,有很多游客前来旅游,有效促进了当地发展,佳荣镇逐步实现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月亮山,从挖矿人转变为种树人的老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记者 谢巍娥 王远柏 王瑶)

[责任编辑: 吴雨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8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