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奔走在公益演出路上

2022-12-09 17:57:34  来源: 贵州日报

  这是一场安静的排练。

  场上,演员们凝神聚气地跟随着场外两位老师的节奏,靠着肢体和表情去完成一场没有台词的表演。场外,两位指导老师偶尔念白、模拟音效,多数时候需要演员以精湛的演技去呈现完整的剧情。

  这是嘶哑剧社为今年“三下乡”活动准备的一出音乐配音哑剧,也是剧社第一次尝试使用哑剧这种戏剧形式,并通过反年龄结构的方式,让演员去适应不同的角色,丰富表演层次。

  嘶哑剧社成立于2015年,是兴义市为数不多的剧社之一,剧社表演涵盖话剧、戏剧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

  “为何取名‘嘶哑’,我们自己的定义是,一个舞台作品要经过无数遍的排练,在塑造人物时需要大家情感饱满,为了十几分钟的演出,编剧、导演、演员、服化道、剧务、音乐等多工种合作,排练到喉咙嘶哑是常事。”剧社社长梁勇说,“嘶哑”代表认真、付出和团结。

  成立剧社的原因很简单。“开展‘三下乡’活动找不到合适的戏剧演员。”梁勇说,于是他和兴义市文化馆馆长吴鹏两人商议,干脆自己弄一个剧社。“一是储备演员资源,二是方便活动开展,既能提升演员业务水平,也免得有需求时四处找不到人。”

  剧社也很简单。场地由兴义市文化馆提供,服装东拼西凑借,道具能多简单就多简单,总而言之,钱能省就省。“能用A4纸做的道具,绝不用其他。”梁勇说,嘶哑剧社成立之初,“省”这条不成文的规定成了大家的共识。

  但是,质量绝对不能马虎。在剧社反映脱贫攻坚原创作品《暖春》现场演出的录制视频中,群众欢呼声此起彼伏。“离就离!房子给你、娃娃给你,我、我也给你。”“有力气!有脑水!”“就是没本钱”……演出中,台上梗一个接一个抛,台下笑声一阵接一阵响。这部作品也获得2017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全省小戏小品曲艺优秀作品展演活动的优秀作品奖。

  成立7年,嘶哑剧社始终坚持公益演出,先后参与兴义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演出活动69场次,足迹遍及全市14个镇、3个乡、20个村、10个社区、3个新市民社区。

  “我们创作取材主要来源于基层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融入作品中,送到群众身边。”梁勇说。其中,有反映基层一线驻村干部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乡村振兴的《离村前夜》,也有关爱老年群体生活的《秋之恋歌》等社会题材。

  2021年,《离村前夜》参加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决赛获得(戏剧类)二等奖。奖项是一种认可,观众的喜爱也是一种认可。“有一次在‘三下乡’活动中,表演结束后翻开大家拍的现场照片,才看到有那么多观众拿着手机拍照记录,感觉心里很暖。”这是梁勇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感受到了观众对我们作品的认可。”

  为了拿出更多的精品、更自然随和的演技去回馈观众,嘶哑剧社成员也穿梭于各种剧组之中,寻找学习机会,先后配合参演《铜鼓密码》《二十四道拐》《冼夫人传奇》《丛林追凶》《花繁叶茂》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社员吴鹏主演的黔西南公安禁毒微电影《归队》还荣获第二届中国法治微电影展最佳男演员。

  “因为热爱,让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谈及剧社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梁勇不假思索地回答。依托于这份对戏剧的喜爱,在没有任何外部资金的支持下,嘶哑剧社始终坚持公益演出,这份热爱也跨过了18岁至67岁的年龄,将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等来自不同行业的45人紧紧聚在了一起,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暖人心的优质作品。(记者 杨瑶)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9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