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2月21日电 在贵州省岑巩县第三小学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基地,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党的红色故事、党的奋斗历程等。该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融红色文化长廊、红漫思政教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等为一体,学生们通过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党的历史、观看红色影片、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茁壮成长。
岑巩县第三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红色历史。(沈启照 摄)
“我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通过不定期组织各班学生到该基地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孩子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岑巩县第三小学教师杨阳说,学校积极构建“红色育人”的校园文化,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了30多名“红色故事我来讲”小小解说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前来基地参观学习的学生,义务讲解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不畏牺牲的高尚品格、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等。
岑巩县第三小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沈启照 摄)
“通过给同学们讲解红色历史,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岑巩县第三小学“红色故事我来讲”小小解说员苏俊说,“小小讲解员”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也让自己深刻领悟当代共产党人赋予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岑巩县第三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故事我来讲”小小讲解员苏俊在给同学讲解红色故事。(沈启照 摄)
岑巩县牢固树立“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工作理念,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线,把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校内涵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制坯、画图、雕刻、打磨……在岑巩县第二中学思州石砚社团的课堂上,同学们三两一组,相互协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神情专注地创作着。
岑巩县第二中学思州石砚社团,学生在学习制作思州石砚。(沈启照 摄)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是我们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学校通过开设思州石砚社团,并且聘请县内的思州石砚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手把手对学生教学指导,让学生感受到非遗魅力,自觉传承非遗文化。”岑巩二中思州石砚社团辅导教师龙连婉说,同学们在思州石砚制作的精雕细琢中,加强了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增强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通过参加思州石砚社团,在亲手制作石砚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岑巩二中学生刘露露说,思州石砚制作工序很繁杂,需要雕刻、打磨、清洗等工序,加入思州石砚社团一年多来,不仅在思州石砚的制作中磨练出了毅力和耐力,也在亲手打造的精美的工艺品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岑巩县第二中学思州石砚社团,学生在认真学习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沈启照 摄)
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岑巩二中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通过开设思州石砚、思州战鼓、金钱棍等本土非遗项目社团,制定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十四五”规划,组织编撰独具地方特色教材《岑巩自然与人文》并将之引入课堂,精心打造校园民族文化长廊,建成“岑巩二中校史馆暨地方民族文化陈列室”等,将校园打造成非遗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双赢。
岑巩县第二中学的校史馆暨地方民族文化陈列室。(沈启照 摄)
2018年,学校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特色示范校第二批项目建设学校。
“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情趣爱好,也为本地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岑巩二中校长张运前介绍,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结构,让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深走实,为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基固本。
“十四五”期间,岑巩县将坚定不移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继续瞄准“区域高质量教育高地”奋斗目标,深化特色项目创建,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渗透,不断完善和提升办学品质,奋力谱写新时代岑巩教育新篇章。(周燕 沈启照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