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引进的水源点,计划从殷家田水库引到龙湾大坝。”
“这沟渠建成后,对原来河道下游有没有影响,能不能保障下游生态流量?”
“没有影响,这个项目采用滚水坝的方式引水,多余的水从滚水坝自然溢出。”
…………
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陈昆 摄)
寒冬时节,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围着火炉,拿着村里即将要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施工图纸,正在热烈地讨论着。
围绕配套引水沟渠怎么修、春耕生产用水如何保障、雨季怎么排水防涝、制种水稻面积如何拓宽等内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全村的民生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献计出力。
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正对着施工图纸,谋划村里即将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陈昆 摄)
“村里将在扁担坳和牛角龙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计划完善灌溉沟渠3000米左右,新建机耕道2000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即将施工,确保明年春耕前投入使用。”村党支部书记何江海说,良好的耕作条件是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稳步增收的关键,该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山区“粮田”变“良田”。今年,该村引进杂交水稻制种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 ”模式,发展杂交水稻制种1500亩,全村350余农户共获得土地租金76万元。
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整治后的龙湾坝区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陈昆 摄)
龙湾村国土面积21.74平方米,全村共有20个村民组929户3841人,是羊桥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落。该村土地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存在“旱季干雨季涝”现象,长期以来,村民们喝着“望天水”,吃着“看天饭”。
“龙湾大屯田大丘,三年不得两年收,要是哪家得收了,狗都不吃腊骨头。”何江海说,村里曾经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龙湾村的真实写照。
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一角。(陈昆 摄)
好水润好田,好田出好粮。近年来,龙湾村立足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实际,抢抓项目建设机遇,不断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提升、水利配套设施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等工作,让项目区田、水、路等得到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农田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能力,兜牢群众“粮袋子”、鼓起“钱袋子”。
航拍岑巩县羊桥乡祝坝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7月22日摄)。(杨云 摄 )
“现在发展产业,再也不怕干和涝了,明年我打算发展350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龙湾村高上组村民高文星,喜欢在家发展种养殖业,曾种过西瓜、养过兔子、养过鸡。然而,以前由于受到水源条件限制,产业发展受挫的他只得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现在,家乡的土地平整、沟渠配套、机耕道完善,发展产业有保障。50多岁的他又选择了返乡创业,并第一个到村里报了名,准备大干一番。
通过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羊桥乡把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等作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加快形成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高效化管护、标准化发展的现代山地农业生产格局,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岑巩县羊桥乡丁坪村杂交水稻制种种植区在进行田间管护(7月26日摄)。(万再祥 摄)
2022年,羊桥乡10个村共发展杂交水稻制种4157亩,有制种主体32个,全乡制种水稻总产量670655斤,总产值564万元,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全乡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瞄准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打好稳粮增收‘主动仗’,集中力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金种子’产业夯基扩面蓄势赋能,力争明年实现杂交水稻制种6000亩目标。”羊桥乡党委书记石朝亮说。(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