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黎平黄岗村:古韵今风两相宜

2022-12-23 10:05:42  来源: 贵州日报

  冬至前夕,走近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恬静景象。

  暮色时分,屋檐下晾晒的侗布随风飘扬,迎接着劳作归来的人们。袅袅炊烟升起,闲适的生活气息在村寨里飘散开来。

  夜色渐浓,鼓楼下、凉亭里,歌声飘荡,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在晚风中久久不散。

  日出而作、日落而歌,拥有800多年历史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如一首悠远古朴的歌,似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又像一坛愈陈愈香的酒,令人一眼沉醉。

  侗歌声生不息、村文史馆拔地而起、《村志》编撰有序展开、民俗节庆散发魅力……一路踏歌而行,侗族村寨黄岗村留住“原汁原味”,保持“本色”不改。

  交通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旅游蒸蒸日上、农业产业活力迸发……这个散发着人文与自然之美的古老村落,正在描绘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首歌 传唱千年声生不息

  “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男声侗族大歌原生地,黄岗村人把唱歌刻进了骨子里,融入了血液中,传唱千年声生不息。

  12月5日夜晚,篝火熊熊燃烧着,男人们相聚在凉亭下,纵情地唱着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十二月劳动歌》。

  坐在歌队最中间的吴成龙,是土生土长的黄岗人,也是侗族大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一直致力于传承推广黄岗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吴成龙动情地说,在部队的一次联欢晚会上,他站上舞台唱了一首侗歌,台下掌声不断,欢呼着再来一首。那晚,他唱了一首又一首,心中涌动着自豪感。

  1999年,退伍回村后,吴成龙开始潜心学习侗族大歌,并把党的政策编成歌,唱给群众听。先后两次赴京参加侗族大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经历,更让吴成龙认识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魅力。

  2011年,吴成龙率领黄岗歌队30人前往广西桂林演出,走出了有意识输出黄岗村文化的第一步。

  “我跟老板谈的第一个事不是工资,而是争取每次表演结束后向游客介绍我们黄岗村。”吴成龙说。

  外出表演的两年多时间里,歌队成员每月能拿到800元演出费。巧的是,这与吴成龙10多年前一份外省工作月薪一样。

  “曾经那份工作只能让我一个人富,这段演出经历能让30个人富。”吴成龙自豪地说,把侗族大歌好好传承下去,使其成为全村人的致富法宝。

  如今,吴成龙不仅在村里组建了侗族大歌表演队,还四处收录侗族大歌,把歌词大意翻译成文本,走进黄岗小学教孩子们传唱。目前,有365户1825人的黄岗村发展侗歌歌师16人,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举办侗歌班,培育传承人200余人。黄岗村“侗族大歌之乡”“男声侗族大歌之乡”的美名已声名远播。

  一栋楼 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交融

  在黄岗村委会附近,一栋崭新的木制楼房拔地而起,这是今年6月份竣工的村文史馆,目前正在收集文物和史料。

  对黄岗人而言,这座村文史馆是承载黄岗村8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记忆载体,既散发传统韵味,又洋溢着时代气息。

  参与搭建了村文史馆的吴显林,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掌墨师。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吴显林参与了村里民居、风雨桥、村文史馆等多栋建筑的建造、翻修等工作。

  “我们的建筑主体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卯’结构衔接。”在吴显林看来,这份传统手艺不仅未被时光“湮灭”,还焕发出新的光彩。村子里的木匠团队在梵净山修建过2座鼓楼,还到湖南常德打造过旅游景区。他自己今年也承包了3栋民宿建设项目,预计12月底完工,年收入将突破80万元。

  一榫一卯之间,守住了传统建筑的“根”与“魂”。

  站在黄岗村观景台俯瞰,鼓楼、风雨桥、凉亭、吊脚楼民居、禾晾架等传统建筑错落有致,传统韵味扑面而来。

  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

  “我们屋里通了网络,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等设备。”吴显林说,村里一些闲置的民居、禾仓经过重新设计改造,还变成了潮流的“创客中心”和条件舒适、功能齐全的民宿,其抗震、防火、隔音等性能都得到提升。

  时光不紧不慢地走着,黄岗村恢弘的传统建筑群与倾注其中的时代气息不断碰撞、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村民吴德珍说,自从他把老住房改造成民宿后,通过网络传播村里的农耕场景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一本书 留住根脉照亮未来

  大雪时节,黎平会议纪念馆内,副馆长杨祖华凝视着电脑屏幕,逐字斟酌着一份近5万字的文稿。

  这份文稿从正在编写的黄岗村村志中提炼出来,再过不久,就会在黄岗村文史馆中展陈。

  在传统村落中“寻根”,记录“活”着的文化。常年走访调研黄岗村的杨祖华,与偶然邂逅黄岗并为之着迷的吉林延边姑娘徐政雪“一拍即合”,两人从2019年开始,决定为黄岗村写一本村志。

  几年过去,村志内容已很丰厚,虽尚未完成,但已可从中窥见黄岗村历史深处延展开来的绵绵画卷。8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侗家人深居于此,保存和延续着侗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在青山绿水间实现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座活态的侗族文化“博物馆”里,延续千百年的“稻—鱼—鸭”农耕劳作生态文化和生产生活习俗,不仅描绘了一幅绿色、生态发展画卷,也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如今,黄岗村家家户户产优质香禾糯米、腌制鱼、咸鸭蛋、韭菜、酸菜等农特产品,农业产业活力迸发。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保留“原汁原味”,“本色”不改的传统古村落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帮扶下荡起层层涟漪,乘着“桥头堡”政策东风,融入现代文明风景。

  交通日新月异,有了直达县城的客车,到贵广高铁从江站只需30分钟。四通八达的硬化串户路上,一辆辆载着农具的电动三轮车替代了马车。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风貌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消防和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村容寨貌焕然一新,2021年7月,黄岗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乡村旅游蒸蒸日上,公共停车场、观景长廊、禾仓酒店、生态廊道等一批批旅游项目相继落地,特有的节日品牌“喊天节”魅力飞扬,今年举行当天接待游客1万多人。2022年黄岗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通过村志的收集和梳理,再次重构侗家人的文化自信,唤醒乡村振兴中当地人的文化自觉。”杨祖华说。

  “每次送别游客,我都会邀请他们下次再来,我们有歌有酒有故事。希望以后能将整个侗寨的发展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吴成龙期盼着。

  站在村里新打造的1000亩茶叶基地上,返乡创业青年吴开行同样期盼。“我们的老祖先一草一木建成了这个家,我们年轻一代也要拧成一股绳,把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 陈丹 刘蓝婴)

[责任编辑: 王雪松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2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