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户户皆是景 村村留乡愁——贵州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2-12-24 09:44:17  来源: 贵州日报

  茶园苍翠繁茂,农舍白墙黛瓦。时下,照耀在冬日暖阳里的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要吃我们临江大米,需要提前预定呢!”正在农家乐忙活的临江村村民朱德毅自豪地告诉记者,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自家种的大米如今成了抢手货,“来吃饭的游客都想买些带走。”

  抢抓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机遇,临江村实施了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打造乡韵乡愁和人文山水融为一体的美丽村庄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也让村里的农特产品供不应求。

  近年来,贵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壮体”、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加强乡村治理“铸魂”、培育文明乡风“固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短短几年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闪亮登场:以凸显贵州地域特色石板建筑形态为核心的贵阳市车田村,以独特的藤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亮点的安顺市阿歪寨村,以侗族风情为特色的黎平县四寨村,以生态田园风光为底色的湄潭县龙凤村……一批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美景次第呈现。

  走进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房屋鳞次栉比,古树参天,村容整洁甚是养眼。红色文化教育、长征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大木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起以“红色大木 绿享田园”为主题的休闲避暑观光旅游业。同时,发展猕猴桃、李子、杨梅等产业,实现“富在农家”增收入。

  “家里种的水果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避暑季的时候,游客很多,我们随便做点小生意都能赚钱。”村民张明说,如今的生活,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生态牌、田园牌、文化牌、民俗牌,全省各地特色田园乡村纷纷打出亮点,吸引了游客,富裕了村民。

  寒冬时节,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一幅幅“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文化墙,描绘了美好蓝图,展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面貌。刘福农家乐老板娘龙福珍笑呵呵地说:“靠着特色田园美景,我们村从贫困村变为小康村,大家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青年湖村黄家寨借力“莞铜协作”东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着力打造“现代乡村旅游、田园自然风光、农业产业观光、垂钓休闲娱乐”等升级版,成为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农家旅游度假区。2021年,青年湖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村。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贵州深化基层自治实践,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打扫自家卫生和进村入户的卫生本该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想到还能有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这样的活动以后我要多参加。”近日,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积分超市兑换活动现场,村民余邦兰用平时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桶洗洁精后激动地说。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普村围绕“村庄清洁、家风文明、志愿服务”等几个大类32个小类设立积分项目和分值标准,建立“积分超市”,以积分定期兑换实物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足。

  湄潭县成立“红白理事会”,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升文明乡风,入选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从2021年至2025年,选择一批主体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好、规划有亮点、方案切实可行的自然村庄,开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省级已选择50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市州已选择301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时下,穿行贵州乡村,山水如画,田园如歌,充满活力、魅力和希望。兴旺、美丽、富饶的家园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蒸蒸日上。(记者 吴传娟)

[责任编辑: 王雪松 黄勇]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2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