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寻获“粱种” 一颗高粱种子背后的英雄传奇

2022-12-30 16:26:5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寻获“粱种”

——一颗高粱种子背后的英雄传奇,让农民和酒企共赢的良种力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骆飞、张典标

  相比大名鼎鼎的茅台酒,知道涂佑能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为酱香酒种植红缨子高粱的黔北农民来说,这位育种专家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这种茅台酒指定的酿酒高粱——颜色酱红、小如沙粒的红缨子,正是出自涂佑能之手。

  涂佑能下乡搞技术推广,总是场场人气爆棚。一些熟识的乡镇干部,干脆也跑过来“加塞”把群众会一起开了。他们开玩笑说,不然群众都被老涂“争夺”走了。

  2022年3月,涂佑能及其企业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缨子公司)被茅台集团“收编”了。从此,红缨子前面被冠上“茅台酒厂(集团)”的字样。

  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作为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他并未安享于集团副总待遇,而是和36年前刚参加工作时一样,有事没事都爱往高粱地里钻,一心追寻心目中的“粱种”。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名贵都是茅台酒的代名词,其叙事并不限于酒文化。在年近花甲的涂佑能眼里,酒是高粱写的诗,种好粱酿好酒,农民和酒企都受益。

  除了科研人员的专注、农民模样的朴实,他身上难见其他杂质。连工作经历都概括得格外简单:10年收集种子资源,10年潜心科研,10年成果转化。

  “像我们这种工作,得30年磨一剑。”涂佑能解释说。

  涂佑能(左)在高粱地里研究红缨子高粱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一心要帮乡亲“多打高粱换大米”

  1986年,涂佑能从遵义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回到仁怀,是县里各个部门抢着要的香饽饽。他和几个同学反倒主动请缨,来到偏远贫困的三合农技推广站。

  山峦叠嶂的黔北山区,被蜿蜒奔流的赤水河割开一道道深谷。涂佑能的老家茅坝镇位于仁怀西南,与茅台镇相距不过40多公里,同属赤水河流域。

  打小他就知道种子的重要:谁家没选好种,当年可能颗粒无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农民在土壤稀薄的河谷刨食,“每天干不完的农活,但产量很低”。

  仁怀山区沙地多,适合种植耐旱的糯高粱。赶上好年景,人们把多余的高粱驮到茅台镇,一斤高粱换一斤大米,或三斤高粱换一斤酱酒。茅台酿酒需要高粱。

  “山区农民平时吃不到大米,感觉划算又开心。”土生土长的涂佑能吃着碗里的,还惦记着地里的,“如果高粱亩产达到200公斤,就能换来200公斤的大米”。

  1983年,涂佑能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遗传育种技术。但直到他走出校门,仁怀高粱亩均产量才75公斤。

  彼时,茅台酒厂正准备扩大产能,也被高粱产量卡住了脖子。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拨付120万元在仁怀设立高粱基地,收集、选育本地优良高粱品种,提高产量保供茅台。

  参与调查与筛选工作的涂佑能,沿着赤水河右岸山谷,收集了45个曾酿造过茅台酒的高粱品种。

  “由于品种混杂,产量低,倒伏严重。”他回忆说。

  为了解决高粱倒伏严重问题,涂佑能与同事曾驯化过一个叫“七叶早”的品种,尝试把高粱变矮。但培育的特矮秆高粱脱粒性差,试验结果不理想。

  1989年,涂佑能调任仁怀市种子公司副经理。每逢七八月份,高粱抽穗扬花灌浆时,仍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他依然顶着酷暑,沿赤水河谷漫山遍野寻找“粱种”。虽然他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一天30多公里山路仍不在话下。

  从1986年到1998年,涂佑能团队陆续搜集到160多个高粱品种,但选育工作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很多同事坐不住冷板凳,相继选择离开了。

  说来也有趣,一心要帮乡亲“多打高粱换大米”的涂佑能,却在杂交水稻育种攻关中取得突破,成功选育出贵州首个三系杂交水稻国审新品种“金优18号”。

  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安底镇的茅台酒用高粱基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众里寻种千百度,良种却在当年“工作处”。1999年8月,涂佑能下乡回到三合,在坝上村农民罗荣才家的高粱地里,发现了一棵独特的“牛尾砣”变异株。

  这株穗形较大,长势健壮的异形高粱,在高粱地里格外显眼。研究结果,丰产性好、抗病能力强,株高也适中。

  不久后,涂佑能又在合马镇,采集到名为“小红缨子”的优良异形单株高粱。作为过去茅台酒的主要酿酒高粱,小红缨子个头很高,产量却偏低,需要杂交选育。

  第二年,他用株高3.5米的小红缨子高粱,与此前驯化的1.8米高特矮秆高粱杂交,再到海南育种基地经过数百次试验。

  直到2006年,“红缨子”高粱终于出山。涂佑能还对本地杂交品种牛尾砣进行系统选育,得到了“红珍珠”优良品种。

  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安底镇,成熟的“红缨子”高粱垂着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从选育到推广,涂佑能做过上千次试种栽培试验。经过测试,红缨子亩产近400公斤,红珍珠也达300多公斤。

  2008年,涂佑能选育的高粱品种通过省里审定,填补了自主培育本地高粱品种的空白。新品种皮厚、糯性好,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具有突破性。

  同年,红缨子还被茅台集团指定为唯一的酒用高粱。两年后,又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高粱种子。

  此时,距离涂佑能第一次寻找粱种,已经过去24年了。

  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安底镇拍摄的成片的“红缨子”高粱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从只有门卫看上到被茅台盯上

  2008年,本该是苦尽甘来的涂佑能,当年却一度陷入最困难的境地。

  当时,涂佑能刚从农牧局辞职,靠东凑西借10万元,创办仁怀市丰源有机高粱育种中心(以下简称丰源育种)。单位只有一名门卫“看得上”,愿意跟他一起干。

  早在2004年,涂佑能所在的种子公司解体,人员全部回市农牧局上班。对涂佑能来说,高粱品种选育、试种还未成功,而放弃则意味着多年努力将功亏一篑。

  一筹莫展之际,贵州省2007年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政策出台。涂佑能重拾希望,他立即申请停薪留职出来“创业”,成了农牧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推广乏人问津的红珍珠、红缨子粱种,囊中羞涩的涂佑能挎上布包、乘坐长途客车辗转全省各地。当时贵州交通闭塞,出趟远门坐一两天的车是常事。

  “有一次去黔东南从江县,从仁怀坐一天的车到贵阳,再从贵阳坐一天半的车到达目的地。下车直奔推广点。”这样一个县接着一个县,涂佑能顾不上旅途疲惫。

  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第一笔生意就是和茅台酒厂做的。尽管8万公斤种子,对方只给了100多万元——刨除育种等成本开销,几乎不挣钱。

  “但有了这笔钱,开得出工资,公司一下子就活了。”说到这时,涂佑能的眉头跟着舒展开来。

  第二年,国台酒做酿酒试验,发现用红缨子高粱能多出酒7%。

  涂佑能终于打开局面。但一直熬到2017年,公司账面上都看不到盈利,一度还负债700多万元,连办公场所都是借钱修的。

  涂佑能只要一赚到钱,就全部投入科研中,聘请科研人员、带徒弟,用红缨子、红珍珠给酒企做酿酒试验。

  “我这里每年都招人,每年也走人。毕竟还是民营企业……”涂佑能苦笑着说,“这些年,总共流失不下35人。真正坚持下来的,不过三四个人。”

  2010年入职的司机姜洪,今年53岁,是跟随涂佑能最久的人。这个初中毕业的司机提出想学习育种技术时,涂佑能二话没说就点了头。

  姜洪更愿意称呼涂佑能为“大哥”。“不管天再冷再热,只要我遇到技术困难,大哥都会来地里指导。”

  2013年,涂佑能在丰源育种基础上成立红缨子公司。去年,公司全年收入已达2000多万元。

  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今年种子还没收上来,就已被全国的客商抢购一空。”涂佑能笑着说,“预定了300万公斤,30元一公斤。”

  2022年3月,茅台集团出资2亿元控股红缨子公司。

  当记者询问茅台集团收购的具体股份占比、种子估值依据、资金是否到位等细节时,为人厚道的涂佑能边摆手边笑着说:“不好讲,我们签过保密协议。”

  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22年3月10日,红缨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登记变更,茅台集团占有67%的股权,仁怀市政府全资的红谷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占有10%的股权,剩余部分为涂佑能及家人持有。

  有知情人透露,茅台方面有意追加3亿元投资,股份可能会稀释。

  有意思的是,聊到自己创建的高粱种子库时,一脸自豪的涂佑能像往常一样,打电话叫人开门准备带记者去参观。

  电话那头,控股方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不在。“凑齐3把钥匙才能打开种子库。”涂佑能无可奈何地笑笑,自己手上只有一把。

  作为贵州省内最完整和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库,这里保存有省内地方品种资源共385份,异地品种资源153份。

  涂佑能(右)在高粱地里研究红缨子高粱生长情况。受访者提供

  科研成果最怕放进保险柜

  2022年高粱成熟时节,记者在赤水河上游的金沙县安底镇民主村、陡滩村看到,山脚的红缨子高粱穗沉甸甸地弯腰垂头,越往上走,高粱渐青,站得更直。

  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安底镇,成熟的“红缨子”高粱垂着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这里是茅台集团有机高粱订单产区。重阳节前后,这些红缨子高粱将被投入茅台酒厂窖坑,开启从粮到酒的奇妙旅程,即酱酒神秘的“12987”生产工艺。

  按照涂佑能的说法,酱酒“12987”工艺的形成,与赤水河谷的地理气候以及高粱品种紧密相关——

  “1”是每年一个生产周期;“2”是投粮次数,第一次投低海拔地区先熟的高粱,第二次再投高海拔地区晚熟的;“9”“8”“7”是因为糯高粱红缨子皮厚、耐蒸煮,需经过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之后,营养物质才充分释放出来。

  如今,很多酱酒企业言必称“红缨子”。订单产区红缨子收购价格水涨船高。去年一斤4.6元,2022年又涨了一块钱。

  民主村的种植大户邓盛权,去年种了22亩红缨子高粱,收入6万多元。订单之外的4000斤,也以4块钱一斤被抢购一空。

  陡滩村的老支书方绍强告诉记者,村里除了不适宜的土地,2000多亩全是红缨子的地盘。他自己也承包了120亩土地种红缨子,全部都在订单区内。

  安底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禄莎说,全镇1.5万亩农地中,超过2/3是红缨子。

  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安底镇的茅台酒用高粱基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在涂佑能看来,尽管红缨子收购价格比过去高,仍有提升空间。

  在一次与10多家酒企、农业企业负责人开会时,涂佑能直言,“希望企业多担当一些,逐步提高高粱收购价格。农民愿意种,对大家都有利。”

  涂佑能培育的高粱最高亩产量已突破1100斤。他最怕科研成果放在保险柜里,经常蹲点农村指导技术,免费培训农民。

  周边县市的农民来找他培训,都是坐大巴车组团过来,光培训资料就印了好几万份。涂佑能因此荣获贵州省科普先进个人。

  目前,贵州全省种植红缨子高粱250多万亩,并把版图扩张到了安徽、湖南、湖北、云南等地。

  涂佑能估计,这些年在全国推广种植1860万亩以上红缨子高粱,成为全国单一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高粱,帮助农民增收800亿元以上。

  与记者见面时,涂佑能刚从试验田里回来。他还在优化选育矮化品种,以适应低密度种植。

  “这样既能减少劳动力投入,还能扩展栽种行距,改善通风、光照,增加高粱产量。”涂佑能兴奋地说。

  第二天上午,又一场80多人参加的培训等着他。

[责任编辑: 邓娴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