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记新时代贵州人杨延

2023-01-05 16:35:35  来源: 六盘水日报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记新时代贵州人杨延

  从开发到设计,从试轧到工艺改进,从学生娃一路成长为轧钢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首钢工匠、市管专家、省道德模范……杨延在普通的工作中追逐轧钢梦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轧钢工艺技术难题,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自主研发的传奇,在平淡的坚守中实现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

  1991年,杨延从华东冶金学院毕业,分配到水钢原第二轧钢厂工作,从此与轧钢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厂之初,杨延被安排在生产一线的加热炉操作工岗位工作。那些日子,凭着对专业的热爱和永不服输的劲头,他没完没了的“为什么”让老师傅们又爱又怕。遇到问题时,他没日没夜地啃书本找答案,令工友们百思不得其解。很快,杨延便熟练掌握了加热炉的操作技能,成为第一个独立驾驭“洋”设备的学生娃。

  1998年,调入管理岗位的杨延也正式开启了他轧钢切分工艺的攻坚克难之旅。

  在外行人看来,棒材切分轧制就像一块面皮瞬间被轧成几根面条一样简单,然而,时处90年代初的中国轧钢业,把一根钢坯切分轧制成两根或两根以上成品的切分技术尚属“高科技”,是国外先进企业的核心机密。看着花重金从国外买来的切分轧制技术,在同能耗前提下,可以提升产量30%以上,减少能耗15%左右的现实,杨延是既佩服又不服气,“外国人能做得出来,咱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自此,他就与棒材切分工艺“杠”上了。

  2001年,接到二线切分工艺任务的杨延白天夜晚连轴转,开发、设计、改进工艺……有时一干就是两三天,最后杨延干脆把被子搬到了办公室,吃住都在厂里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杨延先后完成了φ20mm、φ22mm两个规格2线切分工艺设计。同年,他把目标瞄向了更为前沿的4线切分轧制工艺技术,不仅设计出了φ12mm热轧带肋钢筋4线切分工艺路线和孔型系统,还设计出了最关键的切分工艺件。经过不断优化改进,φ12mm热轧带肋钢筋4线切分工艺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国内自主开发空白,并赢得了业内“切分王”的美誉。随后几年里,杨延又向有“轧钢工艺顶峰”之称的5线切分工艺技术和φ18mm、φ20mm右旋锚杆2线切分工艺技术发起挑战,并于2018年先后成功实现常态化批量生产。

  “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从操作工干起,那是个精细活儿,工作中不仅需要忍耐高温,更需要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干一行爱一行,只有不停地改进、更新、研发才能不断进步。”32年的时光匆匆,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添霜,杨延将青春、智慧和汗水都献给了钢轧事业,开发出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切分工艺,累计为企业节约、创效数千万元。

  近年来,在承担本单位技术研发工作的同时,杨延还肩负起培养技术后备人才的重任,他利用其领衔的国家级“劳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平台,广泛吸纳一线职工加入创新团队,培养出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4名高级技师,7名技师,6名优秀同志被选拔到公司管理部门和事业部作业区管理岗位工作。

  即使在新工艺开发上硕果累累,荣获许多荣誉,但杨延仍旧不忘初心,扎根一线。“我们的左旋锚杆钢筋切分工艺近期的开发取得了新突破,两项新的发明专利也正在申报。下一步,我将和工友们接续奋斗,以降本增效为核心,扩大增效、创效的广度和深度。”杨延坚定地说。(记者 卯阳)

[责任编辑: 李涛涛]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5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