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的清水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摄
行走贵州大地,碧绿清水江,磅礴乌蒙山……一处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多彩贵州生态画卷,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贵州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
刚刚过去的2022年,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力以赴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历史机遇,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设美丽贵州转化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完善制度
夯实生态文明“四梁八柱”
2022年,贵州蹄疾步稳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从“试验区”向“先行区”提升的内在要求,以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在我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基础上,研究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
2022年7月30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在贵阳签署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合作协议,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论坛创新举办等方面全力支持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贵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能源、工业、城乡建设、减污降碳、科技支撑、财政、电力、农业农村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四梁八柱逐步建立。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贵州积极探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
颁布《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出台《贵州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印发“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修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立柱架梁、夯基垒台。
启动建设贵州林下经济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林下经济政务、市场、金融服务系统和林下经济一张图。
印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推动赤水、大方、江口、雷山、都匀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开展贵州省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方案研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护“两江”清流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2022年12月1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从规定各部门、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乌江保护中的职责,到明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依法加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到明确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共11章85条的《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每条都力求真管用、可执行,切实为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的一座山、一棵树、一滴水,牵动的是两江清流。打造绿色屏障,贵州重在“两治”:治山,造一片青山;治水,护两江清流。
2022年12月13日,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双双被列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数据显示,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展5年来,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5.32万亩。2022年,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6.98万亩。
厚植绿色底色,提升生态“颜值”。2022年,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2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725平方公里,草原生态修复34.5万亩,实施国储林面积184.54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6.24%。
扛起“上游责任”,一江清水送下游。我省持续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全省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水质持续向好。2022年1月至10月,我省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9.2%、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在100%。贵州赤水河(遵义段)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今天,赤水河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飞鸟云集的美丽生态画卷。
让空气常新,增强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贵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质量精准管控,守护天然“大氧吧”,2022年1月至10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9.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在全国名列前茅。
以“绿”为底
高质量发展步履稳健
雷山县格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7%,漫山遍野的林木中,有一万多株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秃杉,被誉为“中国秃杉之乡”。57岁的村民杨光福,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选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以来,每年可获得补助1万元。依托森林资源,杨光福还发展林下养蜂,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296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35亿元,带动超过446万人次群众增收。
贵州大力改革创新,探索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碳票试点和“林业碳票+”,全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在赤水设立、首张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试点落地龙里林场、首个林业碳票保险落地毕节市、首单草原保险落地关岭,毕节市成功入选全国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
今天的贵州,优良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山地公园省”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乡愁故园——
让城市拥抱森林,让生活更加美好。2022年11月3日,继贵阳和遵义分别于2004年和2010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之后,六盘水市、铜仁市、黔南州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至此,我省9个市州中有5个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2022年11月,余庆县、花溪区被生态环境部分别授予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至此,我省已有16张这样的“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
2022年12月,试点建设的贵州福泉岔河国家湿地公园、贵州修文岩鹰湖国家湿地公园、贵州册亨北盘江国家湿地公园、贵州平塘国家湿地公园、贵州黔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湿地公园53个。(记者 王远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