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绿色基底”释放生态红利——贵州农村利用生态产品实现“增绿又增收”

2023-01-16 15:16:28  来源: 新华网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一隅(2020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守着自家上百亩的山林不能砍,老百姓房屋改造还得从保护区外拉木材进村,费时费力成本又高。”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雀鸟村村支书吴昊对记者说。

  方祥乡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村民的山林被列入重点生态区范围,禁止采伐。

  为解决生态功能区林农“造林不变现”问题,贵州于2018年启动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这项试点工作惠及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获得森林赎买资金500万元,完成了990亩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2022年,保护区又获得1000亩森林赎买指标,已全部兑现完成。

  图为位于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雷山县方祥乡雀鸟村。新华社记者李黔渝 摄

  “保护好生态,既有利于下游发展,又让林农受益。”吴昊说,每亩山林林农可获得4800元补偿,村委会可获得200元补偿。截至目前,雀鸟村已实施人工商品林赎买157.38亩,得到补偿金78.69万元。

  在贵州,像雷山县一样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让群众多了一条增收路径。贵州省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继续在麻阳河、梵净山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开展赎买工作,到2025年将完成赎买改革试点任务8.2万亩以上。

  近年来,贵州农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绿色发展成效初步显现,“绿色财富”得以变现。

  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景区旅游观光(2021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就在2022年下半年,贵州江口县的两家公交公司从县农信社获得600万元贷款,利率从8.2%下降到5.5%,每年可降低融资成本16.2万元。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吴猛说:“根据测算,这两家公交公司投运的新能源车辆,每年可节约燃油65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0吨,凭借这样的生态贡献,他们拿到了优惠贷款。”

  江口县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森林覆盖率高达77%。当地借助优良的生态优势挖掘绿色金融潜力,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针对农户、企业、个体工商户等5类客户主体,金融机构从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等多个维度,采集客户主体的信息数据,换算成生态积分后,作为评级授信、利率定价的重要依据。

  截至目前,江口县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212个,授信金额达2.13亿元,发放“梵净生态贷”837笔、1.45亿元。

  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贵州,近八成县域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四分之一国土涵养着珠江清源。但贵州又是石漠化“重灾区”,曾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的省份,生态十分脆弱。

  在岩溶地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贵州将“治石”与“治贫”相结合,通过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改良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过去十年间石漠化面积减幅达43%。

  图为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大峡谷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阻隔、险流环绕,曾因重度石漠化被列为人类不宜居住之地。近年来,当地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精品线路结合起来,促进了环境增绿、村民增收。

  记者近日在化屋村采访了解到,“化屋基”的苗族群众从悬崖下搬到江边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村里开起30余家农家乐、19家民宿,成为一个生态游“网红村”,村民实现了从脱贫到小康的蜕变。(记者王丽、李黔渝、汪军)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风貌(2022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景(2022年5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农民在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的石漠化治理区采摘桃子(2019年6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林下乌鸡养殖场(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责任编辑: 邓娴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8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