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企业高管到一名返乡创业“新农人”,杨成美用两年的时间改变了自己。正如他所说:“人生这张答卷,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认为值得做的才是最重要的答案。”近日,记者采访了毕节市人大代表、大方县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成美,聆听他讲述扎根农村、返乡创业的故事。
“新农人”杨成美
心系家乡发展 扎根农村创业
“我对家乡有着浓浓的乡愁。”说起返乡创业的初衷,杨成美说,“每次春节回家,看到家乡凋敝的景象,我总是惦念着父老乡亲,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返乡创业前,杨成美已是一家央企的高级管理人员。2021年3月初,杨成美毅然返回家乡——大方县小屯乡。“小屯乡有千亩稻田和大量土地,每年秋季水稻和玉米收割后产生大量稻草和玉米秸秆,以前秋收以后主要以焚烧为主,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何不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杨成美说。
杨成美经过细致周密的调研,产生了将稻草和玉米秸秆收购回来养牛的想法,创建了以“种养结合、产业链、资源化”为发展方向的大方县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以肉牛养殖为主,配套种植青贮牧草,在养牛过程中产生的牛粪用来养殖蚯蚓,在蚯蚓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蚯蚓粪用来种植猕猴桃,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既可以降低种植养殖成本,又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种养结合模式。
创业的艰辛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多。杨成美接受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考验:生活和劳动环境的差异,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幸好我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比较了解农村的人文环境。”杨成美说。
在杨成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肉牛健康养殖技术有问必答》《中国食用菌菌种学》《猕猴桃高效栽培》《棚室草莓高效栽培》等书籍。“干农业也需要学习,不懂得农业科技是干不好农业的,创业至今我认真钻研过的书籍不下5公斤,看过的视频资料容量不少于100G。”他坚持一切从零开始学习,从防疫零基础变成了全科赤脚兽医,从牧盲变成了半个牧业土专家。
杨成美没有豪言壮志,只有踏踏实实干事创业。他脱掉西装,穿上迷彩服和雨靴,开始一场风风火火的创业之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电焊、机修、电工、IT全都干上。经过一年的发展,肉牛养殖从20头发展到150头,年产值达600万元。
今年3月7日,杨成美返乡创业一周年。他在“楠华农牧”抖音号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受:“过去一年,我对以前的工作、生活和环境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一些顾虑。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全新的‘新农人’,放下过去,静下心来在农村开辟一片新天地,我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将用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当选人大代表 助力乡村振兴
杨成美返乡创业的事迹远近闻名。创业初期,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如今,乡亲们在养牛中遇到问题常常请他去指导。
经过层层推选和考察,经大方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他成为大方县出席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在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这不仅是他的骄傲,更是家乡人民的重托。
杨成美认真履职尽责,经常挤出时间到群众中去,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从中央1号文件到新国发2号文件,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他深入调研,仔细倾听群众的心声,将群众反映的事情写成高质量的议案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青睐,农村在外务工的乡贤返乡创业的意愿越来越强,且返乡创业人员越来越多,现有土地政策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杨成美经过深入调研后,撰写了《关于适当调整农村用地政策,支持返乡创业创新设施农业用地的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由于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身发展极为艰难。杨成美认为,只有带头作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他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40余户农户就业和10余户农户发展养殖业。
目前,大方县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蚯蚓2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30亩、种植冬荪1000亩。“这两年的收获特别大,感触特别深。”说起创业成就,杨成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希望利用小屯梯田的优势,发展小屯乡田园综合旅游产业,发展观光旅游,搞好电商直播,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莫问前程,勇往直前,杨成美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我的目标就是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集牧草种植、肉牛饲养、蚯蚓养殖、高端水果种植、田园风光开发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杨成美信心满满地说。(程红 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