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气温回升,为新春出游的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心情。春节长假,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化屋村游人如织,行走在绿水青山之间,人们提前开启了“踏春模式”。
在化屋村同心广场的舞台上,身着节日盛装的“歪梳苗”妇女们载歌载舞,对唱山歌、跳芦笙舞。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吸引进村旅游的游客驻足观看。
1月25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同心广场,苗族村民为游客表演民俗歌舞。新华社发(史开心摄)
舞台上的演员几乎都是化屋村的苗族村民,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他们纷纷参与其中,把世代传承的非遗文化搬上舞台,将刺绣、纺线等司空见惯的生活日常融入舞台表演,为游客带来别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这几天,参与表演的苗族妇女何兰每天都有固定场次的表演,尽管跳了很多次,但每次走上舞台,她都表演得很认真。“以前唱山歌只有本村本族的人在一起,现在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越来越多人了解并喜欢‘歪梳苗’的传统文化。”何兰高兴地说,很多人不一定能听得懂苗语,这反而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1月25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同心广场,苗族村民跳起芦笙舞。新华社发(史开心摄)
化屋村位于贵州乌蒙山腹地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是苗语音译,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这里自然景观雄奇险峻、民族风情浓郁。苗族刺绣、蜡染是当地人世代传承的非遗文化,对唱山歌、吹芦笙是他们逢年过节的传统庆祝方式。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已经脱贫的化屋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昔日藏在深山中的传统非遗逐渐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亮点。
苗族村民赵玉学开起了农家乐,尽管不是大厨,但他也有自己的拿手菜。手工黄粑、散养土鸡,成了他家热卖的食物。“很多游客进村就是想品尝特色,我家的菜虽然很‘土’,但很受大家喜爱。”赵玉学说。
过去,赵玉学夫妇俩在外打工,如今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他们在“家门口”也找到了致富门道。距离赵玉学家不远处的“化屋村非遗工坊”内,身着民族服装的“歪梳苗”妇女正在刺绣。
展示区内,除了传统的民族服饰外,还有不少文创产品,如刺绣抱枕、布艺台灯等,“跨界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对传统苗绣技艺改良,提升设计感,与当前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才能拓展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工坊负责人杨文丽说。
在村里观光的汪明学来自贵阳,他和家人自驾到化屋村。“这里离家近,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很适合休闲游。”他说,极具“歪梳苗”特色的歌舞表演、苗绣文创等,使得游览的内容更丰富。
兔年春节,立足美丽自然山水主打特色民族文化牌,用传统非遗扮靓乡村新春游,是黔西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突出非遗特色,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和看点,把本地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发展能打破同质化发展,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记者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