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遵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2-06 18:24:04  来源: 遵义日报

抓实抓牢重大项目建设

遵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开新局。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尤为重要。2月1日,贵州省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遵义市作为分会场之一,在红花岗区优特钢精深加工技改项目现场同步举行开工仪式,吹响了全市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黔北大地奏响火热的发展乐章。

  刚刚过去的2022年,遵义市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固树立“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理念,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在黔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2022年,遵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步伐铿锵有力,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产。

  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059个,年度计划完成项目投资1383.7亿元,计划完工135个项目。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能源局等部门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早谋划、早布置、早安排,紧盯项目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服务、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及时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共完成项目投资1306.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94.4%;完工133个项目,占年度完工任务数的98.5%。

  毋庸置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力推进了我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赤水河畔白酒产业如火如荼、正安页岩气区块项目施工钻机轰鸣、红花岗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汇川区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产业稳步推进……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品整装待发,欣欣向荣的场景,在黔北大地的各个开发区内上演。

  企业抓生产、项目搞建设,一项项创新,一枚枚硕果,正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写照,同时也让人看到了遵义工业经济“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决心。

  2022年,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增速持续领跑全省,“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发展,“十大工业”总产值突破1750亿元。其中白酒产业首位度更加突出,增加值增长35.3%;“风口”产业强力推进,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值分别增长88.5%、35.4%。

  我市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助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22年共实施“千企改造”项目230个,获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

  2023年,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抓实抓牢重大项目建设,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推动工业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链条、项目建设上实现大突破,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白天,漫步遵义城,湘江河碧波荡漾,绿荫环绕,遵义会议会址、毛主席住居等红色旅游景点人流如织;夜晚,城市之夜流光溢彩,昆明路唯一国际综合体、珠海路新国贸购物中心、新蒲林达美食街等商圈华灯璀璨,人头攒动,一派人间烟火气。

  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形成“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围绕城市更新抓好城镇品质提升、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城镇经济、围绕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具实力、更有底气。

  2022年,我市准确把握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方向,秉承“绿色文明、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整治河道水系,加强城市管理,以路网建设为引领,强化供水、供气、电力、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市功能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过去的一年,我市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城镇“四改”,完成棚改安置3万户,改造背街小巷260条,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2.4万户,建设改造城镇地下管网1514公里。

  不仅如此,新龙快线红花岗区段、上海路收尾改造工程等一批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建成投用,这一系列民生实事,全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把做大做强城镇与做美做靓乡村相结合,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力。

  2023年,遵义将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始终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做强城镇经济、优化城镇布局、美化城镇形象、推动城乡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左右,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核心增长极,与贵阳齐头并进唱好“双城记”,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提供强劲动力。

  农业现代化:特色优势产业兴旺

  走进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一个个产业大棚鳞次栉比,菇农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通过创新组织方式,引进龙头企业,科学高效利用土地,梅江村发展了72个食用菌大棚,拥有菌棒80多万棒,年产量达160余万斤。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兴,百姓富。在遵义,像梅江村这样的村(社区)还有很多。

  2022年,我市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注重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建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扩大增收渠道,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遵义是农业大市,素有“黔北粮仓”之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紧盯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广山地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效益,保证粮食稳产、增产。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918万亩、产量235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54.5万亩。

  除了粮食安全,我市还把重要农产品保供放在突出位置,聚焦“一县一业”巩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广使用良机良种,开展农技指导,推动以辣椒、茶叶等产业快速发展,助推“黔货出山”,让越来越多的遵义农特产品摆上重庆、上海、成都、广东等地消费者的餐桌,遵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过去的一年,我市辣椒、茶叶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中药材、红粱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558万亩;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8家,认证“两品一标”产品18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全省第一,湄潭翠芽、遵义红、遵义朝天椒入选2022中国品牌价值100强区域品牌。

  2023年,我市将按照“固基础、强改革、重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农业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六大提升行动”(现代种业提升行动、粮油产能提升行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生态养殖扩群提升行动、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发展壮大“一县一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旅游产业化:旅游市场加快复苏

  2022年,我市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础上,始终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旅融合,聚焦旅游产业综合实力、经济效益“双提升”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制定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等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让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助推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我市精心打造线路产品和旅游商品,营销推广4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条自驾游线路。另外,“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娄山关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遵义赤水·乌蒙体育旅游线路”入选2022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服务质量大提升。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正在开展景区视频接入和票务系统更换等工作;大力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2家,完成11座示范性旅游厕所新建(改扩建)工作;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举办从业人员培训3期5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稳步开展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工作,其中位于汇川区的海龙屯土司小镇、播州区的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这两个重点旅游项目盘活取得阶段性成效。

  针对海龙屯土司小镇项目,汇川区已完成相关土地手续办理,将现有资源变成有效资产,深入挖掘海龙屯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项目盘活,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2022年2月1日试运营以来,已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高低错落的吊脚楼铺陈在一片青山秀水中,动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根据第三方抽样调查显示,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818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5.87亿元,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0个。

  接下来,我市将创新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业恢复发展为契机,优质承接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的旅游和消费热潮,力争游客人均消费增长10%以上。(记者 徐飞)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