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白云区:发力科技创新 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3-02-07 17:29:08  来源: 贵州日报

  贵州省新材料科技产业孵化器通过贵阳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熠品(贵阳)质量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贵阳市医疗器械与生物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2年以来,白云区结合实际,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研发投入水平,加快科技人才集聚,做强创新平台基础。

  “智造”亮出硬实力

  上料、排版、焊接、检测……春节假期结束,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永青仪电)生产车间又开始一片繁忙。“我们的生产已实现自动化,工人们亦转型成长为自动化生产线的‘指挥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贵阳永青仪电地处白云经开区,是一家以工程机械监控系统、农用机械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主导产品,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等荣誉。“2019年,我们制定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改造‘五年规划’,累计投入3000万元提升软硬件设施,先后引入SMT(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智慧仓库等,初步实现数据驱动管理、制造变‘智造’。”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全自动化SMT无铅生产线可根据订单产品规格数量,灵活调度安排人员,更符合贵阳永青仪电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离散制造特性;在没有人工操作的情况下,AGV小车(无人搬运车)可顺着轨迹将物料送到既定位置,让仓库人员人均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大数据赋能推动技术创新,为贵阳永青仪电高质量发展落下一个个生动注脚。

  “目前,公司市场全面覆盖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卫车辆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非道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领域,已成为全国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10月9日,公司申报的博士后工作站通过国家博管会审核批准并正式统一备案。眼下正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博士后工作站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博士后进站、培育、考核和出站等管理制度,持续加大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网联化控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围绕产业聚人才

  “白云区为企业发展、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刘志国从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经“校企合作”入职贵州烽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公司安全运营中心总经理,主要负责为工业企业实现内部工控系统监测、验证、应急等工作。

  2022年,白云区紧扣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重点围绕“一主一特”产业人才需求,深入实施“筑人才·强省会”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和人才倍增计划。并开展“人才月”系列活动,依托人博会、“互动招引123”等载体,探索“团队+项目+资本”双招双引模式,促进人才汇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吸引7079名高校毕业生到白云就业创业,引入制造业产业、大数据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4786人。

  同时,有序推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运营,完善“人才小镇、高级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性租赁性住房、员工宿舍”五级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统筹41家行业主管部门184名业务骨干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2022年,建成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617套,兑现租房补贴46.2万元、减免购房款583万元,优惠租住青年人才公寓730套。

  该区还与贵州财经大学等6家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2022年,白云区深入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专家进企业“双进”活动16次,挂牌校企实训基地5个,举办专题讲座、技能培训85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万余人次。

  “八大工程”再出发

  下一步,白云区将实施“八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城市综合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8%;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70%;培育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5家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团队政治提升工程。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强化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等,确保工作执行有序、推进有力、服务有效。

  实施创新主体赋能工程。强化工业企业研发扶持,完善重点企业研发服务机制,支持小微型规上工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联盟,推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动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企业“双提升”。

  实施产业创新平台育强工程。加快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打造产业链公共创新平台,注重现代职业教育强基提质,推进双创载体提质增效。

  实施大数据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数字新基建创新,推进数字产业化创新,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实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行动,推动特色种植业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

  实施专项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水源地保护、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低碳循环发展。

  实施成果转化攻坚工程。用好科技供需交易平台,运用市级科技云平台等资源,依托“贵商易”打造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线上市场,积极吸纳优秀科技成果落地;依托“科创中国”平台争取市级以上层面创新资源下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场景应用。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工程。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实行“企业创新积分制”;用好企业发展资金池,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实施科技人才“引、育、用、留”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区科研人员突破2200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10支左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记者 杨唯)

  

[责任编辑: 邓娴]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4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