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在生物医药、灾害防治、生态治理等领域不断突破

2023-02-18 08:51:18  来源: 贵州日报

我省在生物医药、灾害防治、生态治理等领域不断突破

特色科技创新护航百姓美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特色科技强省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生物医药、灾害防治、生态治理等领域不断突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生物医药研究:推动产业升级

  “实验动物学是前沿交叉性学科,已经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学创新领域,安全有效的疫苗、新药的研发,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支撑。”2月16日,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吴曙光向记者介绍。

  走进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身穿一体式防护服,在密闭、滤净空气的实验室中,观察着独立通风笼具里用于实验的裸鼠。这样的动物实验,是药物和治疗手段用于临床试验前药理实验和安全评价的重要一环。

  “贵州是重要资源大省,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是推动生物医药基础研发、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条件。”吴曙光介绍,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是国家实验小型猪种质资源原种保存地、贵州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服务平台、贵州小型猪生产及公共应用平台。

  “学校实验动物研究所配有无特定病原体级、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设施,并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和微生物与寄生虫质量监测实验室,按照国标要求,常态化开展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监测工作,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吴曙光表示,研究所开展中医证候基础及中药、苗药药理药效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相关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守护百姓安全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2月17日,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要强介绍,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提升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能力,打造“人防+技防”专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2017年6月,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准建设。2018年,中心以县域为单元,开展全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实高易发区域11万余处,发现新增隐患点1899处;2020年,中心启动“优于1:5万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工作”,开展全国第一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共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和圈定地质灾害风险斜坡28221处,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均有分布;全省有变形迹象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10025处,威胁89.53万人生命和668.32亿元财产安全;具备成灾条件,尚未发生形变的风险斜坡18196处,潜在威胁197.67万人生命安全。

  贵州在全国率先应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不断推进监测预警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开展地表形变测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上线以来,成功预警地质灾害变形隐患点38处,成功避免3274人伤亡,避免经济损失10762万元,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环境整治:留住绿水青山

  生态科技是贵州面向民生福祉开展科技创新的一个亮点。在兴义市万峰林纳灰河流域,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景象徐徐展开。

  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万峰林景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万峰林纳灰河流域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方式对景区内农村污水进行整治。

  2月16日,负责该项目的贵州润喆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明石介绍,项目占地约2372亩,建设内容包括下午屯永康社区至万峰林落水洞两岸生态景观工程,纳灰河沿岸村庄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管网。该项目能够全面提高景区内污染处理能力,显著改善流域水生态整体环境质量。

  通过“区域减源、系统截留、水系调控、水域净化、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流域治理环节,系统科学地制定水质保护措施,使河湖形成良好循环的自净系统,构建持续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朱明石说,在兴义市屯脚镇鲤鱼村实施的水生态环境整治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仅包含河流流域治理、生态景观工程,还建有游乐体验及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成为集苗族风情、水景观光、亲子游乐、康体度假、生态休闲、水上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为当地的康养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朱明石说,让优良水体数量增加、可用优质水资源总量加大、水环境生态向良好趋势转变,科技创新促进水处理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和全社会收入,带来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记者 张凌 实习生 龙冰冰)

[责任编辑: 刘昌馀 黄勇]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7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