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综述

2023-03-05 12:32:50  来源: 新华网

  千百年来,黔东南州多民族共生共荣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以苗侗文化为特色、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江县加榜梯田

  保护区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3处(黎平、从江、榕江),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数量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首位,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29项417处,县(市)级非遗1590项……

  非遗+旅游、非遗+乡村、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非遗+”词缀已成为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非遗研学开营合影

  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好“非遗+”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让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直是保护区长期探索和努力建设的目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保护区“非遗+旅游”已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

  走进丹寨县一个不足400平方米的洞穴,洞中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溶洞,还是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的天然造纸工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也看到了非遗研学的潜在市场。

倚山人手造工作室接待研学活动

  据非遗工坊粗略统计数据,2005年至2022年到石桥村旅游观光考察古法造纸的国内外游客达到80万人次以上。这可观的游客量,让工坊充分利用起石桥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的旅游资源,目前200多名从业人员投身乡村旅游开发,开办农家乐40家,旅游商品店8家。

  近年来,丹寨县大力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打造“非遗+旅游”新模式,促进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不仅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也让景区旺了起来。

  拥有7项国家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寨县,在“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思路下,持续深耕“非遗+旅游”模式。

苗族蜡染艺人在教游客使用传统蜡刀绘制蜡画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一幅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图景正在保护区徐徐展开。

  正如《黔东南的七月》歌词中所唱道:“远方的客人你留下来嘛,这里有你要的感觉,一起来跳舞,一起唱歌。”字里行间都浸润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的民族风俗特点。

在台江县城举行万人盛装游行

  近些年,黔东南州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非遗传播面,“非遗+旅游”为保护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借力“千村百节”品牌,激活非遗节庆旅游。保护区每年有各种民族节庆390余个,通过“政府主导、民间主办、社会参与”的原则,打造了“中国·丹寨非遗周”等10个非遗品牌。

  通过举办苗年、侗年、苗族姊妹节、苗族鼓藏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推动了保护区文旅融合发展。举办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活动,吸引大量中外游客。

  同时,依托非遗文化空间,促进研学旅游体验。保护区依托非遗传承基地、传习中心(所)、非遗工坊、特色街区等场所空间,加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精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从江芭沙枪手部落

  2020年,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了非遗旅游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十三五”期间,保护区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旅游综合收入的50%以上。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入开展非遗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在这过程中,不断散播非遗传承人的“火种”,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共同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光宾

  保护区积极支持各地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文化上的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传承苗族刺绣,弘扬民族文化,汇聚民族技艺,打造民族品牌——这四句话就是我们公司的宗旨,既展现了企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也蕴含了我的创业初衷。”2022年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的施秉县榜香郁公司董事长蒋秀菊说。

施秉县榜香郁公司董事长蒋秀菊

  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妇女、困难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榜香郁公司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建设非遗工坊,在“既传统又时尚”的苗绣产业中不断开拓创新,将传统手工刺绣和数字化生产线结合,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通过订单扶贫和产业扶贫方式,带动2300名妇女就业,其中2180人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高达12000元以上。

  近年来,像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技艺,设立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苗绣就业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赋能乡村振兴。

  截至2020年底,全州实现了130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党的十九大代表、苗族银饰传承人吴水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苗族刺绣传承人韦祖英,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侗族刺绣传承人陆永江等一批优秀非遗传承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5万余人次,将非遗传承人纳入州委、州政府“三名”人才管理范围,对“名绣娘”“名工匠”进行每人每年5000元人才补贴。

麻江县在移民小区非遗创意工坊开展银饰制作培训

  一项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取得的成就尽收眼底,保护区公布认定20家州级传统工艺“名师大师工作室”,推动苗绣、侗绣、蜡染技艺等11个非遗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2年9月,苗绣作品《年年有余》《苗疆春色》入选在北京举办的迎接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文化见证兴衰,非遗彰显魅力。未来,保护区将始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紧扣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利用与发展,让民族文化瑰宝之花在融合发展中绚丽绽放。(王娅琳)

[责任编辑: 王雪松 谢素香]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1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