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州长安九熊
新华网贵阳3月8日电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就黔东南州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运用资源比较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新华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州长安九熊。
新华网: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发展强劲,“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名片越擦越亮,请您介绍一下黔东南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做法?
安九熊:黔东南是用歌声传唱一切、用舞蹈展示一切、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也是“村BA”的故乡。黔东南文化旅游有三个突出特点:
“村BA”赛场。新华网发
一是文化的原生性。黔东南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活态传承,415个中国传统村落、53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歌舞、服饰、习俗、节庆和民居建筑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全域民族博物馆。
二是生态的原真性。保存着原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5个各类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
三是产品的多样性。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推出了以西江苗寨、肇兴侗寨、施秉云台山、从江加榜梯田、镇远古城、旧州古镇和黎平会议会址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业态,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是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新华网发(李长华 摄)
我们瞄准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的目标定位,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和旅游业综合实力、经济效益“两大提升”,不断提升黔东南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主要抓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环境“迎客”。抢抓旅游业复苏新机遇,开展旅游设施设备大检修、环境卫生大清扫、住宿餐饮大整理、标识标牌大维护、服务队伍大培训“五大行动”,以最佳状态迎接八方游客。
二是宣传推介“引客”。深挖宣介民族文化内涵,规划好苗侗文化、传统村落、医药康养、生态休闲、运动健康等主题精品线路,打造“生态山居”民宿产业带,实现旅游产品的串珠成链,提升“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的对外形象力。
度假到丹寨。新华网发
三是提升服务“待客”。适应旅游市场定制化消费新需求,加快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创新“网上服务+落地服务”相衔接的旅游管家模式,努力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攻略、行程规划、餐饮安排、出行接送、细节沟通等贴心服务。
新华网:请问黔东南州如何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在兼顾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安九熊:黔东南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地表水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全国第三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连年稳居全省第一。守护好这片生态净土,已成为黔东南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和全州各族群众的自觉遵守。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推进护绿行动。始终高悬环保“利剑”,狠抓生态保护与修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做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
黔东南州榕江林下经济。新华网发(李长华 摄)
二是推进扩绿行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严格“两高”项目准入,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地热、抽水蓄能等项目开发。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700万亩,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
三是推进倡绿行动。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雷山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剑河县发行全州第一张碳票,努力把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
新华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请问黔东南如何运用好资源比较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主要抓哪些重要工作任务?
安九熊:黔东南除了发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外,还将发挥能矿资源、农林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构建“5+N”现代工业体系,增强产业支撑。
一是做大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围绕占全省66%的4亿吨石英砂资源,招引玻璃制品下游企业和光伏组件企业,大力发展玻璃制造产业,打造全省玻璃产业集聚区。围绕占全省88%的1.08亿吨重晶石资源,依托天柱省级化工园区平台,积极引进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钡盐项目,推动钡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黔东南州台江天能集团新能源生产车间。新华网发
二是做大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依托台江经开区建设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在严守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建立回收利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发展铅金属冶炼和铅酸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依托岑巩经开区、黔东经开区纳入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推动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做大特色食品产业。围绕700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和400万亩精品果蔬资源,实施中药材、油茶、茶叶、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鱼养殖“6个100万”提升工程,重点发展“酸汤+”“药食同源+”等特色预制菜产业。围绕蓝莓、油茶、百香果等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向工业端延伸,做足“土特产”文章。
四是做大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围绕占全省三分之一的1.69亿方活立木资源,加快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通杉木精深加工技术瓶颈,推动初级板向高端板材、家具制造提档升级,发展全屋定制和智能家居产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和木材交易集散中心。
贵州(凯里)黔波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华网发(陈慧 摄)
五是做大大健康医药制造产业。围绕130万亩中药材和苗侗瑶民族医药资源,积极招引中药饮片加工、超微粉深加工、中药萃取等项目,研发苗侗医药系列产品,推动药食同源和医药保健品企业落地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医药制造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材料、白酒、民族民间工艺品、轻纺、运动装备制造等“N”个特色产业。
当前,全州上下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抓项目,以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旋律,掀起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新热潮,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