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
新华网贵阳3月11日电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就推动贵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新华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
新华网:此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成绩,展望了未来发展,请问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有什么感想?
张集智:我完全赞成,倍感鼓舞。报告通篇贯穿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政治站位高,总结成绩客观,分析问题精准,工作建议务实。过去的五年,是坚定、清醒、有为的五年,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走过的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极为不易。
我们将按照报告提出的目标,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图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春耕现场。新华网发
新华网:能否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一谈贵州“三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
张集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写了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全国第22位(863亿元)跃升至第14位,2022年达到2861亿元。
二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53元提高到13707元,年均增长11.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土特产”文章,辣椒、李子、刺梨、蓝莓、天麻、石斛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老干妈等一批“贵字号”农产品畅销国内外,“贵州绿茶”“遵义红”等品牌价值逐步显现。
四是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探索总结了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代表“六方会审”,行业专家、镇村两级、村民“三方共建”机制,让农民群众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和建设,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五是粮油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83.1万亩,总产1114.6万吨,自给率达69.6%,平均亩产增1.8%、增速排全国第五位,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均为近五年最高水平。
六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得到进一步彰显。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等要求,我们把坚持推动农业项目谋划、项目建设、项目投资全过程按高质量要求来扎实推进,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有效提升。贵州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图为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大木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新华网发
新华网:近年来,贵州“三农”工作在“守底线”“闯新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接下来将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推动贵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张集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聚焦“两稳”,提高粮食自给率。今年,国家下达我省粮食任务为面积4157万亩以上、产量1080万吨以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提升三大行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油料产能提升、种子种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六大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一是稳定粮食面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双线运行保障机制,逐级建立到村到户到地块生产台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二是稳步提高单产水平。推进党政领导领办示范田制度,今年示范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技人员“揭榜挂帅”,全面推广良种良法良机良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确保粮食单产提升2%以上。
第二,聚焦“两扩”,提高油料自给率。2022年,我省油菜生产获得农业农村部表彰。今年,一要扩种大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幼龄果园、茶园、薏仁米、高粱等产区,因地制宜推广经果林及其他作物间套种大豆栽培模式,推广黔豆系等优良品种,不断提升大豆生产水平,力争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55万亩以上。二要扩大油料生产。今年新增80万亩油菜,达到837万亩。下步重点是推动面积产量同步提升,发展花生、紫苏等特色油料作物面积70万亩,油料种植达到907万亩。因地制宜发展油茶、山桐子等木本油料,拓宽食用油来源。
图为贵州省春耕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第三,聚焦“两业”,提高农民收入。去年,贵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7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将重点抓产业和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抓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茶叶、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肉牛、水果等产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培养一批规模头部企业和上规入统企业。在抓好34条促农增收措施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稻+”“玉米+”“林+”“烟+”等复合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大力发展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的肉牛产业,推动秸秆等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就业质量。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以县为单位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稳定在70%左右,全省外出务工人数动态保持在580万人左右。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支持乡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就地就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等工程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聚焦“四乡”抓人才振兴。我们将积极探索实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四乡”人才创业创新,助力农村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为“四乡”人才创业发展提供金融、配套政策支持,引导“四乡”人才带头发展家庭农场、成立合作社、创办企业,组织带动农民群众由“单打独斗”转向“团队协作”发展。积极组织“四乡”人才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程等措施,提升“四乡”人才专业技术和经营水平。对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促农增收成效突出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推广,让越来越多懂技术、善经营的“四乡”人才向乡村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第五,抓乡村建设和治理。乡村建设方面,我们将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健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协调推进制定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守住生态、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控制“三条红线”,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和林地。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采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实行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抓好农村污水治理。乡村治理方面,我们将重点抓住“三个关键”,即:一村配好一套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立一套乡风文明治理规范,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让文明乡风润泽黔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