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瞭望 | “治石”兼扶贫,贵州石漠化面积减少超2万平方公里

2023-04-04 16:16:44  来源: 新华网

  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22年的约1.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

  贵州省分类施策、“治石”和扶贫有机结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不仅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为全球其他被石漠化困扰的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治石”兼扶贫,贵州石漠化面积减少超2万平方公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施钱贵 郑明鸿

  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石漠化严重。“以前家乡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贵州省林业局石漠化治理和草原管理处处长王元素对石漠化的情景记忆深刻。他的家乡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曾是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2005年,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786.75万亩。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要科学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贵州多地采访发现,贵州省通过开展大规模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程度减轻,生态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回老家看,以前光秃秃的山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植被。”王元素说。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曾经的石漠化荒山已变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图为村民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镇南镇同德社区花椒基地采收花椒(2022年6月16日摄)。欧东衢摄/本刊

  二十年持之以恒治理石漠化

  贵州省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为攻克石漠化这项“地球之癌”,贵州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艰苦努力。

  石漠化和贫困是“孪生兄弟”,过去一些石漠化特别严重的地方,一度陷入“无水可饮、无地可耕、无柴可烧”的境地,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现象。

  “2000年,贵州开始启动退耕还林,2002年在全省铺开,是全国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省份。”王元素介绍,2008年以来,贵州连续实施以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草食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等为内容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此外,还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为了科学、精准治理石漠化,贵州省按照各地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分级施策。同时,将治理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加石漠化地区老百姓的收入。重度石漠化地区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有土壤,就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多,就大力发展经果林,比如竹子、油茶、花椒、刺梨和火龙果等。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茶马镇,曾经70%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一度制约当地发展。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间,当地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全镇共种植花椒1.4万余亩。“花椒根系发达、抗旱保水,非常适合石漠化山区种植。”茶马镇党委书记刘胜明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花椒还能带动大量村民就业,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大幅减少。记者调研发现,经过几轮“农网改造”,贵州已经实现农村地区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目前,贵州大部分农民用电烧水、做饭,冬季越来越多的农民也选择用电取暖,大大减少了对树木的砍伐,也有利于植被恢复。

  山“醒”了 人富了

  早春时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春潭街道平寨社区,前几年栽种的枇杷树已经挂果,再过两三个月便可上市销售。安龙县林业局营林站负责人吴应钟介绍,枇杷树种植是2018年的石漠化治理项目,2019年完成栽种,2020年开始挂果,目前已进入盛果期。平寨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郭忠益告诉记者,除了种植枇杷外,当地还积极发展樱桃、核桃、油茶等产业,有效改善了生态。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记者看到,成片的花椒树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作为当地治理石漠化的主要树种,花椒已成为坝山村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坝山村党支部书记胡勇说,当地已经进行几轮石漠化治理,先后实施了搬石造地、坡改梯、退耕还林等工程,成效显著。村民曾德兴说,他种了20多亩花椒,每年收入约10万元。

  目前,贵州省已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推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蜂糖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火龙果和贞丰县的花椒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农业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贵州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民收入稳定,石漠化治理工作就能有序开展。

  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已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22年的1.5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生态持续向好。

  通过开展石漠化治理,贵州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2%提高到2022年的62.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84.5%提高到88.9%。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2022年5月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贵州省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位居全国前列。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贵州省分类施策、“治石”和扶贫有机结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不仅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可以为全球其他被石漠化困扰的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再接再厉发展绿色经济

  为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新能源、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经济,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截至目前,贵州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

  3月6日,威宁县的光伏组件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首批“贵州造”光伏板投产,填补了贵州本土光伏组件生产空白。“贵州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市场潜力很大。”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兆选说,过去光伏组件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贵州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可覆盖周边市场。

  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的到来,是贵州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贵州新能源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6%,贵州统调新能源发电量超过2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7%。根据《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贵州新能源装机将达到4200余万千瓦。

  以全域旅游著称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过去也曾被石漠化所困扰。近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帮扶下,当地采取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措施,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1%。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已成为贵州旅游知名目的地之一,很多当地人吃上了“旅游饭”。

  丰富的林业资源,也成为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的理想之所。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94万亩,产值超过270亿元。

[责任编辑: 吴雨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