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发挥文化特色优势构建现代生活场景

2023-04-06 19:39:44  来源: 贵州日报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将文化、人的发展需求和技术进步作为协同性动力,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对于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用。一是宗旨落实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生活场景,是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落到了实处的重要路径,是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路径。二是愿景实现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关注文化生产与消费,通过在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水平、文化消费环境、文化体验感所构成的生活场景中,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导向引领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通过系统化的文化创新来塑造民族地区特有文化内涵,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内核力。四是人心凝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不断绘就,在共同追求现代化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培养团结互助的共同体情感,传承弘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的探索和实践。丹寨县依托特色非遗资源,充分聚焦“文化财富”,立足差异性,挖掘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的“万达小镇”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小镇,汇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贾理等8项国家级和1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温泉康养酒店、会议中心、大型剧场、民宿客栈等,发展培育了康养研学、多彩非遗文化体验、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地等各种业态,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一站式体验中心。万达小镇不仅创新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就业发展产业增收,还推动了生活场景的现代化建设,真正编织出了“有声有色”的美好生活。台江县注重现代生活场景中的生活实施、创意社区以及创意阶层之间的关系互动,激发艺术家、创意者以及广大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姊妹节”构建完善“民间主办、企业支持、群众参与”的节庆活动体系与规划,号召文化企业、文化协会、文化团体等积极参与,通过盛装游演、游方对歌、吃姊妹饭等活动,政府、市场、社会团体形成了积极、良好互动,以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助力现代化生活场景的构建。同时,台盘村“村BA”的成功出圈更是展现出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场景。贵阳市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过程中,以“一圈两场三改”为抓手,积极打造特色化、高品质的居民生活空间。以大数据技术赋能基层公共服务活动,重点以“15分钟生活圈”为场景、紧紧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服务方向,突出文体教卫等基层公共服务,以及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典型场景应用。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场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是要坚持思想引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化生活场景建设,培育各类载体,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努力建设有温度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不断推动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充分激励文化组织、文化协会、相关类型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创意阶层,拓展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制定相关的激励保障措施,从而形成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生态圈,实现现代生活场景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要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创新载体,深度开发民族地区现代化生活场景建设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新的文化环境、构建新的文化场景、引领新的生活方式,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创新源泉。大力培育民族地区文化人才,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生活场景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鼓励文化创业群体通过新兴的文化工作坊、非遗工坊、创意概念店等形式,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引领民族文化消费市场。四是要以供给侧为创新重点,优化场景服务体验感。要通过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充分聚焦“文化财富”,立足差异性,挖掘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发挥资源禀赋中的比较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深入观察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立足于城乡文化实践,创新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城乡文化发展,营造文化归属感和各民族文化认同感。五是要以生活情景为创新中心,革新现代生活场景系统。生活情景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要有全新的设计理念,由“设计师决定”转变为由“老百姓做主”,更多地丰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样式。公共文化空间要将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等各年龄段的群体吸引到公共文化空间里来,实现空间服务效能的最大化。要通过符号化、形象化、炫耀性情怀式营销带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场景和文化产品消费的双重统一。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2年度重大课题“贵州省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典范创建研究”“坚持面向基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涛涛]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9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