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探索创建“学法小院”“议事小院”“文化小院”三个主题小院,利用农闲工余、广场舞、坝坝舞等时机广泛进行学法议事、纾解矛盾,有效打通了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在“学法小院”里,苍龙街道司法所长、“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杨永德正在给村民进行法规知识宣传,乡音说乡事,互动释法理,讲的人不枯燥,听的人好吸收。
这座近百平方米的院子的主人是70多岁的王国才。水塘村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经协商,村里投入了两三万元对其进行微改造,小院围栏做成法治文化墙,堆放农具的小屋建成法治书屋,院内凉亭、小树上也弄上了法治故事。
这座“法治小院”里的所有的图文表达都通俗易懂,全是与群众日常相关的法律知识,一看就明白。
而水塘村的唐家院坝被改造成了强组兴村的“议事小院”。青石板铺地,整洁敞亮。院子里设立了感恩教育室、群众议事亭、农耕体验区等设备设施,用于集合村民“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帮群众办事、邀群众评事、向群众晒事”。
“我们提倡有事当面说,说对了就采纳。”长会组村民组长陈其富说。
自议事小院建成后,近年来事关村组的很多“大事”,如“产业发展怎么致富”“人居环境怎么整治”“红白理事怎么约定”等等,都在这里用民主议事方式解决。
平时天气好时,大家也习惯来“议事小院”坐坐,大家在“拉家常”中就能听到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在现场也能协商解决群众难题,还能顺便宣传党的即时政策。
那“文化小院”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村里包友明家房屋左边的墙上,一字排开着七八位人物简介。看介绍都是本村历史上和现在事业有成、村民公信的乡贤,其间有置业有成的义商,有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也有热心村子公益的长者。
在院子的墙上、凉亭间,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孝德文化、清廉文化等元素,或名言警句,或佳词对联,让院子显得文气氤氲。在右手边的橱窗里,竟还展呈着村子里的很多特色物产实物,如烤茅台酒的传统红缨子高粱,本村的特色酒等等。
主人包友明介绍说,当初整修好房子也正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恰好街道、村里计划在村里建“乡贤文化小院”,为了村里公益事业,就全力支持了。
包友明的儿子包德飞从事法律工作,这个“文化小院”建成后,他主动将一间房屋腾出来设立“包律师法律咨询服务室”,定期返乡为父老乡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事,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援助,并及时向所在辖区的司法所反馈情况。
这就是水塘村的“三座小院”,其法亲民,其形悦民,迅速为水塘村的发展聚了人气、齐了民心,成为快速发展的内生力源。(记者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