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瞭望丨套补贴、培训贷、虚假培训,警惕技能培训乱象

2023-04-24 18:08:08  来源: 新华网

套补贴、培训贷、虚假培训,警惕技能培训乱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缴纳三四千元培训费用,就能轻松获得高级架子工、高级钢筋工等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达98%以上……培训市场上少数中介机构通过考试作弊、阅卷放水等方式,让部分零学历、零基础人员快速拿证,享受高级证书带来的技能提升补助、住房补贴,以及子女入学、城市落户、车牌摇号等优惠。

  当前,技能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培训、高校培训和社会化培训。其中,社会化培训以市场化培训机构为主体,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民办培训机构29832所。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社会化培训出现技能培训流于形式、等级证书含金量低,虚假、空壳培训骗取补贴,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培训贷让“馅饼”变陷阱等三大套路。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监管薄弱,监管部门面临无规可循的尴尬处境,加上基层部门既要完成来自上级的技能培训任务,又要负责考核和通过率质量,面临管理考验。

  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鼓励高校实行贯穿全学年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做精特色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

  套路一:技能培训流于形式

  在四川成都某民营企业工作的董扬扬,考取了初级职业规划师证书。在一些求职平台上兼职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一些培训机构并没有提供职业规划的服务,只是提供制作简历、传授面试技巧等服务。

  “感觉职业规划师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求职者实际需求之间有很大差距,在毕业季期间,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培训看似种类繁多,实际上很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求职培训。”董扬扬对记者说。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培训中。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村民马双民想找一份厨师工作,报了一个厨艺培训班。“培训老师的水平不高,培训内容也比较简单,一块上课的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马双民说。

  如今,社会上有众多各式各样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多数人很难判定证书的含金量。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民张岩被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网络广告吸引,广告称这一新职业缺口超过百万、入职后年薪超20万元。他花了3800元在一家培训机构报名,上过10多次网课后,收到一张由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颁发的证书。实际上,这个证书不是职业资格证书,而是由社会机构出具的能力评价证书。

  近年来,进入培训机构“进修”“充电”,成为不少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再次择业的求职者、提升技能的农民工等群体拓宽就业方向的重要选择。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出于利益考虑,降低培训的技术含量,有的机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高质量的培训需求。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每季度公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车工、焊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多次上榜,其中车工连续4次进入前十。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化培训机构涉及相关职业的培训并不多。

  山东省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部工作人员认为,当下,社会化培训机构主要面向民生领域项目开展培训,如育婴师、茶艺师等。而开展与产业链衔接较为紧密的焊工、钳工、机修工等工种培训,更多集中于企业内部。

  部分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低,很大程度受限于软件、硬件的投入不足。西安市一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总计10名老师,其中5名是兼职,很难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技能培训需求。

  西藏自治区某县一位受访学员说,全县教学用的挖掘机、装载机只有一两台,上百号学员上机,每人草草练几下就换人,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很难把技术学好,更别提学精。

套路 商海春图/本刊

  套路二:虚假培训骗取补贴

  近年来,各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投入真金白银,给予技能人才较高的福利待遇和政策倾斜。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不良机构通过虚假培训、空壳培训、考试作弊等方式,帮助学员轻松获得证书,以套取培训补贴。

  据济南广播电视台报道,2022年济南市多位市民经熟人介绍加入“职业技能考试补贴”微信群,报名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缴纳600元到900元不等的报名费后,工作人员会提前发答案。工作人员说:“就是互相利用来套取补贴。你花800元报名,考过了拿到2000元补贴,机构赚了800元,你赚1200元。你说谁吃亏了?谁都不吃亏。”

  “前期培训走过场、中期考试靠作弊、后期发放难辨别。”业内人士表示,培训补贴被钻空子的背后,整个链条都存在着监管漏洞。

  一是前期培训监管难。以东南沿海某地为例,2019年至2021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平均每年培训1.25万人次以上,地方人社部门有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比例的相应考核,并需要监管当地三四十家技能培训机构,而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科室就两三个人,只能不定期抽查监控和培训课堂。

  “每年各级都会下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分解任务,我们既要管考试又要负责通过率。虽然发现培训过程中有漏洞,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浙江基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说。

  二是考试环节监管难。各地具有资质的社会化培训机构,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和技能竞赛的监考和阅卷。部分中介机构通过伪造身份信息、泄露考题等违规行为,帮助零基础人员获得高级技能证书。

  2022年有媒体报道,东部某省会城市多家培训机构在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和技能竞赛中,多份考卷存在故意打高分、大规模涂改等作弊行为,且参考人员信息多登记有误,不合要求。

  三是申请补贴环节存在监管漏洞。基层人社部门介绍,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按照规定向人社部门提交补贴申请和所需材料,经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或委托人社部门将补贴拨付到机构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曾公布一例套取补贴款案例,江苏省灌云县人社局两名工作人员曾利用职务便利伪造虚假材料,套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共计119.1万元。按照当地培训补贴核发流程,补贴发放过程只需两人配合便可完成,最后二人经培训机构举报被揭发。

  套路三:培训贷让“馅饼”变陷阱

  职业技能培训种类繁多,一不留神培训者就容易被割韭菜。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机构利用招转培、培训贷等套路,使得培训者没找到工作反倒背上数万元债务。

  近期,西安市多位求职者向记者反映,一些企业以面试为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之后以“学技术”“岗前培训”为由,诱导求职者向各类网贷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有多名求职者被骗参加3轮以上培训,欠下数万元培训贷。

  培训贷套路,在各地均有发生。由于取证难度大,基层相关部门很难依法对其采取行政强制,被公安部门以诈骗罪立案,并最终经检察院定性的案例也只是少数。

  “严格来讲,涉事机构与求职者之间都签订了协议,叫停培训其实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我们处理起来底气不足,个别机构也并不买账。”基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说,通常只能通过调解把相关费用退还培训者,或者在年审时判定涉事机构不合格,限期整改。

  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为西安市200多名培训贷受害者提供了公益法律服务,目前案件已经被公安部门受理。案件代理律师刘东晨说,公安机关、司法机关难以固定招聘企业、培训机构、贷款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勾连的证据,难以确定招聘企业存在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取证难度较大。

  把“四关”补上监管漏洞

  技能培训需要从培训过程管理、培训成果验收、资金发放追踪等环节加强监管,提升技能培训的含金量,遏制社会化培训机构骗取补贴、重量轻质等现象。

  把好培训关,强化教学与实践的衔接,不让培训流于形式。业内专家表示,通过加强实践鉴定,提升培训认定的专业性。在职业技能培训验收环节,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对培训成果认定、职业等级考试进行更专业的鉴定验收,保证技能证书的含金量。

  受访干部建议,借鉴基础教育中的监考和阅卷模式,投入监控等数字化设施,提升职业技能考试的专业性,并不定时对重要培训、考试和试卷内容进行倒查,加强过程监管。

  把好资金关,完善补贴发放机制和资金流向追踪,避免被不良机构恶意套取。浙江省湖州市纪委副书记徐昌军表示,纪检监察部门需要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领域专项监督检查,通过加强人防和技防等手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避免注水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骗取国家补贴的通行证。

  把好执法关,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有效整治培训贷等乱象。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类广告,相关部门要细化专项法规、细则,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联合监督落实信息平台审查职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把好规则关,相关部门需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及时完善培训规范,保障培训者合法权益。受访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技能培训的考核标准、技能要求、收费标准、鉴定标准、证书类别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发布最新要求,为新职业技能培训划红线、定底线。

  求职者选择培训机构时,基层部门需要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对政府提供的正规培训渠道的宣传,帮助农民劳动力、青年群体客观认识自身兴趣、需求、能力特征等,合理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执笔记者:李亚楠 参与记者:李平 王泽昊 陈旭 邓倩倩 黄浩然 李凡 李双溪 王凯 谢建雯 袁秋岳 朱丽莉)

[责任编辑: 刘昌馀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5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