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一个个标准干净整洁的厕所安放在每个院落。龙广村的张大哥高兴地说:“我们这个村,这几年一年一个新变化,如今的厕所更加干净适用,粪污都有专人处理。”绘制一幅幅绿、净、美的和美乡村画卷。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开阳县把改厕工作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切入点,目前已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27400户,如厕从“将就”变成了“讲究”。2023年,投入资金,预计完成1579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和污水处理站式水冲厕所试点村的改造任务。
今年以来,开阳县在持续推进农村“五治”工作上下功夫,提高宜居质量,改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倾听群众呼声 办好民生实事
“今天我们开这个院坝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去年以来‘五治’工作的成果,想听一下大家对‘五治’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希望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帮助我们村发展……”开阳县清江村党支部书记余支亮说。
“要我说啊,这个其他酒席不办挺好的,以前高寿酒、搬家酒、满月酒等等,不去不好意思还得罪人,还增加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开阳县花梨镇清江村的梁大爷说。
龙广村
院坝会上,村民群众畅所欲言、交流心声,从心底里支持“五治”工作;乡村干部耐心倾听,认真记录,听民声、问民计、谋发展,现场气氛分外热烈。通过“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交流,收集问题意见,凝聚了开展农村“五治”工作合力。
与此同时,该乡党员干部采取大宣传、大走访等方式,与村组群众深入交流,宣讲农村“五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收集意见、建议。在大家的一言一语中,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发展信心进一步凝聚。
践行为民宗旨,开阳县持续推动农村“五治”工作,用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便捷。
龙广村村规民约
强化乡村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我觉得‘治水’是一件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大好事,以前居住条件差,步行的道路上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把我们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干净又方便,住起来舒心多了。”开阳县龙水乡龙江村村民陈善黔说。
乡村治,百姓乐,国家稳。把“和”“美”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乡村建设的始终,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必将塑造人心和谐、稳定安宁的乡村风貌。以“积分制”“清单制”为抓手,持续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和智治赋能,不断推进城乡公共保障平等化和一体化,加快乡村人居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相关制度体系构建;走多元主体组织化、制度化参与农村社区管理道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以村规民约立本,以道德评议育人,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乡风文明,发挥成风化俗的力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从根本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不仅要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还必须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实现污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开阳县相关负责人说道。
治房发展乡村旅游
提升宜居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家里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破败不堪,还有猪牛圈舍,一到夏天臭烘烘的,虽然一直想发展农家乐,但房子和庭院环境都不具备这个条件。随着‘治房’工作的推进,家里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发展起了农家乐,猪牛圈舍也改成了小商店,现在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开阳县南江乡南江大峡谷搞农家乐的陈先生说道。
在陈先生家,小庭院幽静雅致,整洁明亮的布依民居点缀着花卉绿植,空气中散发着迷人清香。焕然一新的庭院环境为陈浩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他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
如今,走进南江布依族乡,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绿树滴翠、鸟语花香,乡亲们精神焕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目之所及,皆为风景。呈现了一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
围绕民居特色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主要解决好民居的保护、管护和利用三大问题,扎实推进“治房”工作,全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农村“五治”的惠民工程、文明工程落到实处,有力建设和美乡村。
在农村“五治”工作中,冯三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邀请农村老党员就抓好农村“治房”“治厕”“治水”“治垃圾”“治风”提出意见建议,通过党建引领,借助老党员在村里的声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奏响“五治”奋进曲,助力乡村振兴。
开阳县永温镇因地制宜,立足保持乡土味道、贴近群众需求,采取“干群联动”合作方式,由政府提供砖、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组织村民拆除残垣断壁、破旧储物棚、破旧圈舍等建筑,整合清理后的闲散空地、村庄道路沿线、房前屋后零散地块实施绿化亮化工程,修建“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改造中突出“一户一院一设计”,结合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寨“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开阳变美了,农安人民笑开颜。一系列的变化,记录着开阳县人居环境从“一时美”转向“一直美”,从“外在美”转向“内在美”,也记录着全县干部群众下猛劲、发狠力、亮实招,为实现和美乡村持续努力的全过程。(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