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引荐白求恩,北京协和有栋楼以他命名……中国人为何要记住他?

2023-05-22 17:38:2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5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发表题为《引荐白求恩,北京协和有栋楼以他命名……中国人为何要记住他?》的报道。

谁是林可胜?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

有一栋“可胜大楼”

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2021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建系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为新命名的“可胜大楼”揭牌。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

林可胜是个怎样的人物?

他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中国国防军事医学的奠基者

是中国现代医学之推手

也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

医学家、教育家

矗立的“可胜大楼”

正是对林可胜

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

做出杰出贡献的致敬

而在贵阳城郊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图云关旧址”

则见证了他的另一个身份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

杰出的领导人

伟大的人道主义工作者

国际红十字运动史上

功勋卓著的战地救护领导者

这处穿过岁月的旧址

日复一日向今天的国人

默默述说着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林可胜为抗战救护

立下的不朽功勋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内的纪念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惊亚 摄

01

“我们在这里的工作

等于是让一个军有十二个师”

如今的图云关森林公园

是贵阳市民爬山休闲的胜地

80多年前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便坐落于此

它汇集了当时全中国

最强大的战地救护力量

云集大量各国救护人员

向各个战区派出了

高水平的战地医疗救护队

上千吨世界援华医药卫生器材

也集中于此

再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

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林可胜参与组建了

当时的红十字救护总队

并任总队长

在图云关

抗日伤病官兵得到救治

传染病得到遏制

保证了抗战力量

在后人的回忆录中

记载了林可胜这样一句话

“我们在这里的工作

等于是让一个军有十二个师。”

林可胜资料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02

出身书香门第

战时临危受命

出身书香门第的林可胜

1897年生于新加坡

他的父亲林文庆

曾担任孙中山的私人医生

是著名革命家、医学家、教育家

厦门大学的创校校长

他的母亲黄端琼

是著名爱国侨领黄乃裳的长女

他的姨夫伍连德

是中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

林可胜中学毕业后

考入爱丁堡大学投身医学

主攻生理学方向

其间一战爆发,他任军医助手

积累了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

1924年

林可胜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林可胜临危受命

着手组建红十字救护委员会

1939年,他到达图云关

建设救护总队大本营

所有建筑都十分简陋

屋顶都是稻草盖的

但即便物质条件差

救护总队依然保证了

基本设施的到位

救护总队设有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基地医院

骨科病房、疫苗工厂、假肢厂

可以进行细菌检测、制作安装假肢

被服及绷带口罩加工

生产药品等

在图云关接受假肢安装的伤员。受访者供图

他们用募捐来的

全套生产疫苗和血清的设备

很快办起了血清疫苗制造厂

不到一个月

就开始生产霍乱疫苗

伤寒和副伤寒疫苗……

供各地抗日部队备用

总队成员住的是草棚

吃的是混着糙米杂粮

还有碎石粒的饭

穿的是破了洞的灰布军服

但从上到下和谐相处、平等相待

犹如一个战时大家庭

所有房屋都建在山坡上

有一次,一场大雨

将宿舍厕所内的流水

冲向了食堂的蓄水池

那几天,队员们还是正常吃饭

毫无怨言

部分中外医务工作者在图云关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03

向延安派X光队

给白求恩做“介绍人”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

林可胜带领大家共同投身

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行列

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活动在战地的

医护人员条件更差

有的转战晋陕高原

有的遍走不毛之地

有的穿行疫情禁区

但大家始终坚持工作”

救护总队成员沈新路

曾如此回忆道

每个医务队

都是独立作业的小分队

足迹遍及各大战区前线

抗日根据地

及滇缅远征军战场

在抗战版图上形成

巨大且缜密的救护网络

据统计

仅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等地

便先后有20多支医务队

和不计其数的医疗物资辗转到达

在纪念馆内

可以看到救护队员

在窑洞内手术的照片

作为总队长

林可胜曾走访分布各地的

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各小队

期间,他专程前往延安

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接见

在林可胜的调配下

总队向延安派出了

第一批4个小队

其中有2个医疗队

1个医护队和1个X光队

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

是林可胜在北平医学院时期的学生

林可胜也派遣副总队长

汤蠡舟到新四军总部

送去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内的纪念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惊亚 摄

几年间,从图云关向前线

输送了两万多名

经受系统培训的医务人员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

救护总队外科手术

人数达11.98万人

骨科复位人数达3.5万人

林可胜多次前往海外募捐

凭借其声望

得到众多海外团体

及爱国华侨的广泛支持

大量医药物资、资金

相关器械、车辆通过他

来到图云关再发往前线

图云关,这个不起眼的古老关隘

在林可胜的带领下

成为全国战地救护中枢

许多国家派出援华医疗组织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多次往返新四军总部和贵阳图云关

为新四军争取了大量医疗物资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于1938年1月抵达中国

他也是通过好友林可胜

和史沫特莱的帮助和引荐

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卫生顾问

……

“中国人不知道林可胜这个人

和他在抗战时期所作的巨大贡献

是一个悲哀。”

作家何建明曾这样说道

协和可胜楼矗立

图云关旧址无声

却都记录下

一位医者、一个“战士”和一支队伍

在战火硝烟中

无悔的付出与坚毅的守护

图云关全景。受访者供图

2023年5月8日

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

让我们记住林可胜这个名字

和他背后

那段永不磨灭的峥嵘岁月

[责任编辑: 刘昌馀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36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