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非遗传承人杨成兰:倚山纺纱,传承有色彩的手艺

2023-05-27 16:16: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5月27日电(记者李惊亚、周宣妮)侗族服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成兰身着一袭蓝衣,静静地坐在吊脚楼窗棂边,脑海中的侗族传说和图腾,在布料上变幻成各种蓝白相间的图案。

  “希望靠山而居的人们能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杨成兰说。她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为“倚山人”,因为这是她对乡村生活的最美好期待。

  离开广东,穿过广西,入贵州,高铁列车钻过一个连一个的山洞,最终抵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2014年底,贵广高铁正式开通,多民族聚居的小城榕江也得以搭上现代化“快车”,与更广阔的世界联通。

  杨成兰的家乡丰登村,是一个位于榕江绿水青山间的古老侗寨。在她的记忆里,村里人祖祖辈辈种植棉花和板蓝根,纺纱、织布、打靛、染衣,以“蓝”打底,再以蜡染、刺绣等工艺添制花鸟鱼虫等图案,装点着平日生活。

  杨成兰在“猪圈工作室”里染布。(受访者供图)

  杨成兰是寨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在贵阳市一所高校当音乐教师。

  2016年,她返乡创业。由于没有场地,杨成兰便在村里租了一个25平方米的猪圈,自己将粪坑回填,搭上简易板,改造成“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她翻出尘封多年的织布机,在吊脚楼边撒下板蓝根种子,从早到晚住在工作室里,织布机、染缸、蜡刀成了她的新伙伴。

  “当时我的工作室旁边是邻居家的猪圈,我记得最开始有两头猪,后来有一头,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三年多。”杨成兰说。

  2017年,杨成兰开车去隔壁从江县寻找织娘。晚上七八点,遇到道路塌方,杨成兰被困在半山上,直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多,老百姓上山干活才发现她。

  “那是创业比较艰难的时刻吧,困在山上的时候,没有水和干粮,也没有信号,没法和家人联系,心里很焦急,想的是活着就好。”杨成兰说。

  由她纯手工生产的棉布,柔软、透气、吸潮,她设计的蜡染包、服装、鞋子等产品富有时尚感,逐渐打开了消费市场。

  2019年,杨成兰终于搬出“猪圈工作室”。如今,她的工作室共有9栋房子,分为染坊、手作房、展厅、织布间、体验空间等,加上她流转自种的板蓝根基地,共计占地10亩。她与100多户农民签订协议,对500亩板蓝根保底收购,带动榕江及周边县400多名绣娘制作蜡染、刺绣。

  这是杨成兰在工作室楼上开办的民宿。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7年来,手艺人杨成兰倚山纺纱,以蜡为笔点绘花纹,用蓝靛浸染出一方方蓝白相间的侗族土布。除了用板蓝根染出蓝色,她还尝试用柿子染出棕色,艾草染出灰棕色,藏红花染出粉红,栀子染出黄色……五颜六色的布匹晾晒在自家院坝和屋顶上,远远望去,宛若山间繁繁点点的小花。

  如今,到黔东南赴一场“寻蓝之旅”成为亲子研学的热门之选,越来越多游客来到榕江学习种棉、采蓝、纺纱、织布、染布,学做侗族特色小吃。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68亿元。

  “我提供几个档次的研学产品,从几百元到上万元都有,可以体验的东西很多,很受欢迎。”杨成兰说。

  2022年,“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被列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传习中心。今年开年后,工作室几乎每天都传出“叮叮当当”声,十几名工匠加班加点,修建民宿。

  “预计今年暑期建成开放,届时研学接待能力将从目前7间房增加到20多间。”杨成兰说。

[责任编辑: 吴雨 谢素香]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