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正安:以工代赈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2023-06-06 12:01:38  来源: 遵义日报

  “工资一天一结,每天120元。”

  48岁的正安县谢坝乡马南村脱贫户谢长会做梦都没有想到,种了一辈子的田,还能搭上以工代赈的“专车”,实现在家门口务工。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近年来,正安县积极谋划、严格落实、紧盯成效,“用活”以工代赈项目,通过“输血式”向自我“造血式”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据正安县发改局副局长刘簪介绍,2022年以来,正安县成功申报中央及省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6个,获得资金3286万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位居前列,带动全县近万名群众增收。

  补短板 破解产业发展“中梗阻”

  白墙黛瓦,花木扶疏。在正安县谢坝乡马南村茶叶基地,一条条产业路盘旋在茶山之间,茶山上,一行行茶树抽芽吐绿。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马南村有5000亩茶园,茶产业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马南村党支部书记陈坤介绍,2022年该村产出绿茶茶青22.4万斤、白茶茶青18.2万斤,茶农总收入2170万元。

  村里大部分茶树分布在山峦之间,山高路陡,采茶、运输物资全靠肩挑背扛。由于道路交通不畅,要把采摘的茶叶运下山十分困难,成为当地发展茶产业的“中梗阻”。后来村民们自己投工投劳修建了11公里的“毛路”,但一到下雨天,这条“毛路”就变得泥泞不堪。

  “路特别滑,陡的地方,人走起都容易摔倒,更不提要把车子开上去咯!”茶农宋庆忠说,“遇到采茶的最好时期,车子上不去,只能干瞪眼。”

  2022年,谢坝乡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与县发改部门积极对接,依托政策,把该乡两个村的产业路申报为正安县谢坝乡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

  2022年11月,该项目动工,按照“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脱贫户、防贫监测户、生态移民安置户等务工,修建了14公里的产业路,联通了马南村、谢坝村500余户村民的茶园,破解茶产业发展“中梗阻”。

  现在,硬化路修到了宋庆忠的茶园,他笑得合不拢嘴,“产业路的‘提档升级’,让采茶更方便,物资运输成本更低了。”

  强优势 赋能农旅一体化

  在马南村14公里外的市坪乡龙坪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

  龙坪村地处坝区地带,地势平坦,农业产业基础好,因为紧邻国家4A级景区桃花源记,夏季避暑游客多、人气旺。

  如何发挥区域优势,走农旅一体化,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重要计划。2021年,依托以工代赈项目,龙坪村在田村组建设了13个连体大棚,总面积10912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龙坪村与贵州榕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协议。

  2022年,贵州榕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种植圣女果、玲珑果、哈密瓜等特色水果,产值达85万元。在“党支部+村集体+大户+脱贫户”组织模式下,该公司支付的8.8万元租金,其中1.6万元用于分红,受益当地脱贫户39户,7.2万元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和企业的入驻,连片带动当地3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务工饭”,覃志永就是其中之一。覃志永说,“项目建设时在里面务工,项目建成后就在基地上采摘圣女果,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入驻了新的企业,我们也能继续在基地上务工。”

  2022年,龙坪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

  今年以来,随着旅游逐渐复苏,村里谋划依托各项优势,打造全域旅游村。据龙坪村乡派第一书记王劲松介绍,村民们铆足了劲干起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

  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大棚也为龙坪村打造全域旅游村注入新活力。目前,市坪乡正在和正安县白岭飞歌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洽谈租赁协议,发展蔬菜种植,为游客到来做足准备。

  “等游客来时,我们大棚种植的瓜果蔬菜,既能卖给游客,还能进园采摘,村民腰包会越来越鼓,农旅一体化带动效应越来越强。”王劲松说。

  聚焦新模式,正安县以工代赈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赈济作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有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美了乡村又富了村民,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记者 陆邱珊 金枭枭)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7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