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现代化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白云区恢复建置五十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乡村振兴篇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利用油菜花田发展农事体验业态。
▲白云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目前各乡镇已建成种植基地20余个。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蓬莱村以非遗文化杨家将地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冷水村实施农村“五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白云区沙文镇靛山村实施农村“五治”规范垃圾收运。
春夏之交,行走在白云区各乡镇村寨,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片土地田畴正孕育丰收,一处处村寨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白云大地田间地头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景象,升腾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白云区地处贵州省和贵阳市地理中心,总面积2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5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5.06%。一直以来,白云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各项事业投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年是白云区恢复建置五十周年。该区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强三农,着力实施党建文化铸魂、现代产业壮体、乡村建设塑形等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合资源和特色,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奋力打造白云区乡村振兴都市版。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做强现代都市农业
4月27日,位于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红锦村的贵州明鸿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颇为热闹。这里正在开展一场食用菌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乡政府搭建沟通对接平台,组织辖区30余家餐饮单位负责人、农家乐经营人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访基地、看品质、尝菜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助力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
“白云区对食用菌农业产业发展很重视,这里生态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都非常适合,作为引进来的食用菌企业,我们不仅仅希望持续做大做强,更希望能够带动红锦村共同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贵州明鸿食用菌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秋明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白云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从建设现代农业、满足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的大背景出发,依托特有的区位、资源、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稳粮、强菌、优菜、精果”工程为抓手,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坚持做优、做精、做示范,发展农业现代化项目——
“稳粮”方面,该区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建立起更加稳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仅2022年,累计完成粮食种植2.12万亩,产量0.66万吨。
“强菌”方面,按照“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努力做强食用菌产业,截至2022年底,白云区建成食用菌基地21个,当年累计种植4616.5万棒、产量2.57万吨。
“优菜”方面,把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作为重要任务,稳定蔬菜种植规模,开展微菜园示范建设,带动农户生产,确保蔬菜生产保供稳定,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蔬菜种植4.78万亩次、产量7.61万吨。
“精果”方面,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打造果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李、猕猴桃、樱桃、杨梅、甜柿等为主导品种,大力推动精品水果采摘体验示范园建设,截至2022年底,打造了13个微果园,全区种植面积2.54万亩,逐步形成了精品水果采摘体验示范带。
…………
如今,随着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白云热土上处处可见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接下来,白云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粮食、食用菌、蔬菜、水果等重点产业持续推进稳粮、强菌、优菜、精果“1+3”工程,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优种、联工、活市推进产业融合,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推进提质增效,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全力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全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
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打造美丽人居环境
前不久,白云区艳山红镇尖坡村党支部书记陈跃华走村串组对参与“治厕”的村民家回访,经过老虎洞村民组村民杨光菊家,陈跃华上前打招呼;“新厕所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没啥子问题。以前就是搭个棚棚、一个土坑两块板。现在水冲式厕所干干净净的,一点臭味都不得,又方便又卫生,晚上开起灯亮堂堂的又宽敞,环境好多咯,改厕改得好!”杨光菊笑着说。
“这些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都对自家传统旱厕进行改造。但直到去年,我们入户摸排下来,村里头还有42户保留起旱厕,不卫生不方便,也影响村居环境。对此,我们依托农村‘治厕’项目,建立了底数清单、民意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和资金清单,把这几十户纳入了去年的‘治厕’目标,实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确保改到位、改满意,目前已全部完成。”陈跃华说。
这只是白云区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白云区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交通、通讯、能源、居住等条件。截至2022年,全区共投入近1亿元完成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城镇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目标;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2万亩;全区农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修建农村“组组通”公路52条115.13公里,全区范围内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一村实现有一座公厕。
特别是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五治”等民生工程的实施,白云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品质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大力实施“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工作——
截至2022年底,全区改造户厕3786户;农村实现“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垃圾清运率达100%;农房风貌提升改造1050户;完成5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2.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提升型”示范点26个……白云区各乡镇村寨不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也大幅提升、焕然一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今年,白云区将持续聚焦农村“五治”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攻坚实施农村“五治”“五清”“五园”行动,以艳山红镇尖坡村、麦架镇青山村、沙文镇靛山村、都拉乡冷水村、牛场乡蓬莱村和石龙村等6个示范村为核心,辐射周边10个拓展村,着力打造集乡村文明、农耕文明、生态文明等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文化廊带。同时,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数字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白云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党建引领文化铸魂 文明乡风蔚然盛行
“布依山歌我来唱,乡村环境大变样,农村‘五治’举措实,文明新风要坚持。红白喜事要简办,其他聚会均不办,真情祝福重千金,移风易俗得人心……”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冷水村的村民活动室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郗玲正和布依族村民们一起编唱宣传文明乡风的布依山歌。
“自从村里搞‘五治’,村子环境越来越好了,特别是‘治风’治得好,大操大办攀比风刹住了,人情负担减轻了,大家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必须把这些变化和新生活新期待编进歌词里头去。”村民笑着说。
作为省级文明村,近年来,都拉布依族乡冷水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不断建强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建立红黑榜机制,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会共治,让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作用最大化,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如今的冷水村,文化活动广场、长廊凉亭、健身路径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分类垃圾桶定点摆放,主题墙绘为村容增色,办理婚丧事宜有了统一规范,文明乡风日益浓厚。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白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整体环境的基础上,还以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厚植农村发展动力,推动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双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目前,白云区各村均建立“一约一会”并形成长效治理,红白理事会有效运转,2022年以来,成功劝阻“其他不办”酒席97起,文明乡风蔚然盛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今年初,该区又制定出台《白云区2023年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乡村振兴都市版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乡村振兴具体路径。
其中,白云区将实施党建铸魂工程,全面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健全“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等“五个一”行动总揽农村党建,立足“因地制宜、地域相邻、产业相连、功能相近、资源相融、发展互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定位,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该区将紧扣“强省会”行动主线,坚定不移强三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