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朵“梅花”,它悄悄躲过了北方的冬季,盛开在炎炎夏日里,盛开在多彩绚丽的贵州——
5月21日,贵州京剧院原创剧目《阳明悟道》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2年,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荣获“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隔31年,贵州京剧再次问鼎该奖。
《阳明悟道》讲述了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哲学命题的首倡者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
谈及获奖原因,剧中王阳明的饰演者——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认为是作品做到了守正创新。
这看似简单的4个字,对戏曲人来说,重如千钧。冯冠博认为,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守正就是守正道,就是守住被历史证明了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创新,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合新时代的文化并有所拓展和创建。
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贵州京剧院不仅继承传统文化精华,还在创新中出剧目。本次获奖的《阳明悟道》即是一次创新。“团队在创作时,将故事主要发生地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的地域元素和少数民族文化巧妙融入表演场景、配乐之中。同时,创新融入话剧‘体验派’表演方法,呈现鲜活、厚重的王阳明先生形象。”
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除了有好剧本,更离不开演员的精彩演绎。
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转企改制的贵州京剧院根据文艺院团的发展规律,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通过体制创新等方式广纳人才,先后引进近30名京剧专业人才,不断发展注入新活力。除了广纳人才,贵州京剧院还积极发挥院团优势,以老带新、以戏带功,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舞台。
过去几年,贵州京剧院在原创剧目方面取得不少好成绩。《黔人李端棻》《魔侠吉诃德》《阳明悟道》《布依女人》《鱼玄机》《锦绣女儿》等多部剧目相继与观众见面,并受到业界的认可。
“用年轻人的话来说,‘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不喜欢原来的表达方式’。我们都知道传承的重要性,但传承不等于守旧,传承离不开创新,戏曲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冯冠博认为,戏曲要创新,需要将传统京剧典型元素植入现代文化土壤,才能激发京剧的活力,与时代脉搏共鸣、共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省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在冯冠博看来,把地方民族文化与戏曲创作有机结合,对贵州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京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贵州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贵州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记者 权若青 潘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