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非遗“出圈”的N种可能

2023-06-11 11:11: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孟佳、骆飞、赵珮然)金春花从没有想过,自己亲手织就的独龙毯有朝一日会在千里之外的英国伦敦展出。

  宽窄相间的条纹,红、蓝、绿交织的撞色搭配,如此独特的设计像一道“流动的彩虹”在布面上铺展开来。偶尔出现的跳线或钩丝等小瑕疵非但没有拉低这件手织品的颜值,反而令它生命力十足。

  金春花的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在这里,织布是妇女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们坐在腰机旁,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将彩色丝麻线织成独龙毯。昼可为衣、夜可做被,独龙毯是当地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老人李文仕(左)和女儿在编织独龙毯。新华社记者 曹梦瑶 摄

  把独龙毯带出大山“出圈”的是位于上海的naze naze织物工作室。今年5月,工作室携独龙毯织物单品亮相伦敦手工艺周,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手织技艺的魅力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工作室负责人郦宣烨说。

  除了进行巡展,工作室还与独龙江织女合作,将她们手工织造的布料与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设计结合,制作成日用品,在线下店铺展示和售卖。郦宣烨说:“把独龙毯和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是我们的设计理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认为,非遗保护依赖于一定量度的社会共识,要让非遗真正成为社会的“家常饭”,而不是“短聚大餐”或“即食快餐”。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物证实的历史,是实物再现的文化。”代大权说,在与世界多元文明的碰撞中,中华文明中无形的理念与精神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非遗作为人性精神的有形体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月10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前,中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水族马尾绣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技艺之一。“马尾绣顾名思义就是融入了马尾巴毛的一种刺绣技艺,立体感很强,是一种很有辨识度的刺绣。”谈到马尾绣,平时不善言辞的杨妹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33岁的杨妹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名水族妇女,这里也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马尾绣是水族同胞世代传承的民族特色手工技艺,当地几乎所有水族姑娘都掌握这项手艺。“自己的嫁妆、家人的节日服装,都是我们自己做。”自幼生活在水族村寨的杨妹八九岁开始就跟着妈妈一起搓马尾线,家里两姐妹都是当地绣工精湛的绣娘。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移民社区一家马尾绣手工坊,水族手工艺人在制作马尾绣。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传统马尾绣中,龙、凤凰、鱼等是常见图案,造型比较单一,配饰也比较少。杨妹认为,这也是马尾绣传播度比较有限的原因之一。

  多年来,杨妹到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参观学习,还拜访了一些知名的刺绣大师。在新理念的“加持”下,杨妹在马尾绣上组合出丰富的图案,还设计了独特的配饰。

  “我设计了一款马尾绣与银饰跨界组合的胸针,一上新就受到好评。这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又没有脱离民族特色元素。”杨妹认为,顺着潮流走才能让传统手艺受到更多关注。

  6月初,来自韩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三都县参观,看到水族马尾绣后,留学生们纷纷表示“很精致”“难以置信”。

  这让杨妹感到非常骄傲。“这说明民族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她希望以后能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让传统民族技艺走得更远。

  蜡染工艺与现代剪裁方式搭配起来呈现在服装上、“中国结”元素装点北京冬奥会雪花造型主火炬、中国昆曲博物馆与快餐品牌跨界打造特色餐厅……在中国,越来越多非遗元素成功“出圈”,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代大权认为,非遗的创新与传承不是二元对立,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作性地想象、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

  两周前,金春花把新织好的独龙毯交给了naze naze织物工作室。不久后,这些带有手工温度和独龙江色彩的布会变成提包、靠垫、眼罩、披肩等物品,出现在线下店铺里。“希望更多人了解独龙毯制作技艺,喜欢上我们织的布。”金春花说。

[责任编辑: 王雪松 谢素香]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8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