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粽飘香,传统味里乡愁浓。这几天,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的苗族、侗族、水族群众聚在一起,用糯米草、笋壳、桐油仔壳等烧成草木灰,制作当地传统味的草灰粽,碱水粽,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在烧糯米草,制作草灰粽。(杨家孟 摄)
要过节了,常年在外忙碌的村民吴凤云这两天也回到老家,和邻居们相约着采粽叶,烧草木灰,制作传统手工粽。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在拌糯米,制作粽子。(吴昌连 摄)
“端午节也想回老家来跟老人学点技术,包粽子,还能跟邻居姊妹们聚在一起,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吃起来更香。”吴凤云说,出门在外,这些刻在记忆里的传统家乡味,最让人怀念,回来后,也趁机跟老人们学学传统手艺。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在包粽子。(吴昌连 摄)
“用草木灰里的碱做的粽子,味道才好,吃起来助消化,对身体也好,你们学会了以后,也要把这手艺一代代的传下去。”让村民刘德春边讲解边给年轻人传授制作方法。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在包粽子。(杨家孟 摄)
当地的草灰粽分两种,一种是将黑色的糯米草灰过筛后,直接与糯米拌匀,包出的粽子是黑灰色的。另一种是用干的笋壳和桐油仔壳烧成的草灰沥水,用灰水浸湿糯米,制作的黄色碱水粽。做法看似简单,却是当地人难以割舍的家乡味。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吴凤云在展示包好的粽子。(杨家孟 摄)
“草木灰和桐油壳粽子的味道,我们年年都要包,丢不下,年年都想吃这个味道,又糯又香。”刘德春说。天然草木灰的加入,抵消了糯食的粘腻感,做出来的粽子,清香软糯,不粘腻,易消化,淡淡的草木香,让人回味悠长。
村民吴凤云和刘得春在展示包好的粽子。(吴昌连 摄)
加禾村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长期以来,苗侗水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和睦相处,相互交融,许多独特的传统民俗得以延续至今。每逢佳节,村民们都要邻里相约,亲朋相聚,一起重温传统习俗,品尝美食,共话团圆。
贵州省剑河县加禾村,村民包好的粽子。(吴昌连 摄)
对于吴凤云来说,过节的真正意义是一家人能热热闹闹的经常回家团聚:“过端午节还要挂艾草,挂菖蒲,还有杀鸭子,做一些好吃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团团圆圆的,特别有氛围。”(杨家孟 吴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