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煤电 焕新产业-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3/02 09:32:29
来源:贵州日报

“破茧”煤电 焕新产业

字体:

六盘水书写双轮驱动亮眼答卷

“破茧”煤电 焕新产业  

  春风拂过,乌蒙山麓,机械轰鸣声与数据流交织成新时代交响曲——

  六枝特区美锦华宇项目现场,焦炉上升腾的不仅是炽热火焰,更升腾着产业新希望,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在此落成;

  盘州市盘江新光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成为西南地区首个投运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火电项目;

  水城区发耳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闪烁着蓝色数据光点,千米井下,5G网络实时传输着设备运行参数;

  钟山区大湾低热值煤电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有效实现低热值煤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推进“风光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

  从“煤电独大”到“四新催新”,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六盘水正以“五个转型升级”为笔,以“四化联动”为墨,书写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双轮驱动的亮眼答卷。

  “粗”煤“细”作:能源基地的智造突围

  300米井下,5G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扫描巷道,其综采面设备远程控制率达95%,单班作业人员减少40%……一个个亮眼的数字,展现着水城区发耳煤业矿井的智慧图谱,更标注着六盘水持续释放煤炭产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速度与力度。

  煤,之于六盘水,是发展之源,也是成长之证。观察六盘水产业发展,最直观的是煤炭价值链的裂变重生。

  放眼凉都大地,一场关于“粗煤细作”的智能化绿色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东风煤矿构建起全要素智能矩阵,综采、综掘与供电、供水、瓦斯抽采等辅助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让千米井巷化作精密运转的工业机体;

  老地沟煤矿擎起“智慧天眼”,视频AI系统与人员定位、应急广播深度融合,算法算力为安全生产铸就数字护盾;

  打牛厂煤矿打造“云(中心云+边缘云)+5G+智慧矿山”云边一体化服务模式,让矿区跃升为可感知、会思考的智能生命体,5G神经脉络直抵矿层末梢。

  …………

  从传统采煤到智能开采,“智变”正重塑煤炭的时空轨迹,这场始于矿井深处的质变,正沿着六盘水现代化产业链条向上生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见人”的理想照进现实,智慧矿山与绿色矿山并蒂花开,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激荡起澎湃动能。

  “老”树“新”枝:工业重地的创新裂变

  工业,是六盘水经济的脊梁。六盘水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是:“老”树“新”枝。

  细析六盘水“产业版图”,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首钢水钢集团实验室里,72A帘线钢以每平方毫米承受360公斤的强度惊艳业界,填补了贵州高端钢材空白。

  红果经济开发区内,龙鼎工贸有限公司的16条研发产品生产线,涵盖29U型棚、PVC管、液压支架等新型产品。

  乌蒙山间,全市首个储能电站水城陡箐储能电站(一期)如绿色明珠镶嵌山间;产业园区里,氢能源、玄武岩纤维等新兴产业破茧成蝶,与物联网技术交织成新质生产力的源源动能。

  与亮点纷呈的实干行动相呼应的,是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2024年,六盘水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7户、“专精特新”企业27户。成功举办全省首次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团队、长江学者等科研力量,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8项,获批科技创新平台6个。

  谋篇布局落子有声,纵横捭阖开创新局。六盘水持之以恒深耕厚植,以“一二三四”发展思路为纲,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双轨上全速奔驰,在“旧”与“新”的辩证中书写转型华章,构建起“老树发新芽、新枝结硕果、未来育新苗”产业生态系统。

  “近”景“远”谋:避暑胜地的华丽转身

  明湖湿地,栈道蜿蜒,波光映游人笑靥;玉舍雪山,雪雾朦胧,滑雪者划出弧线;水城古镇,碧水环流,避暑客沉醉夏日。

  曾为资源型城市的六盘水,在绿色转型之路上,以“近”景“远”谋作答。

  打造“近风景”,以生态为纸、山水为墨,围绕“资源、客源、服务”,锚定旅居城市定位,深耕旅游全链条。创新推出“文旅+体旅”等融合业态,借气候优势,绘贵州避暑名片。

  明算“长远账”,以19摄氏度清凉为弦,奏响避暑、冰雪、乡村漫游三重奏,旅游业态多元,活动贯穿四季。2024年,六盘水获“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城市”,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14.4万人次、过夜游客增长8.88%。

  绿染山川,产业澎湃,从井下数据流到康养烟火,从煤炭工业城到绿色城市,六盘水以产业升级为引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六盘水已绘就蓝图:持续擦亮“三都”名片,凝聚“三气”发展,走好“三条路子”,构建产业“四梁八柱”,打造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记者 刘定珲)

【纠错】 【责任编辑:邓娴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