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资源变为“金效益”-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4/01 10:31:44
来源:贵州日报

绿资源变为“金效益”

字体:

去年六盘水林下经济产值达43亿元——

绿资源变为“金效益”

  六盘水市煤炭资源丰富,是一座有“江南煤都”之称的老牌工业城市,同时也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62%,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都”。

  当“江南煤都”的工业记忆与“生态绿都”的盎然生机在乌蒙山脉交织,这片因煤而兴的土地,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嬗变。

  3月26日清晨,叫醒花德河国有林场的是一阵忙碌声。循声而去,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架子。

  “进入4月就要陆续把菌棒上架,这两天正抓紧时间清理。”公司负责人陈太鸿告诉记者,所谓上架就是将一袋袋菌棒整齐地码放在菌架上。

  和一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不同的是,该公司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菌架不在大棚里,而是在花德河国有林场连绵不绝的林地里。

  “在纯天然的林地中,菌子在最接近野生的环境下生长,口感更佳。”陈太鸿介绍,花德河国有林场生态环境好,山里有野生中药材、食用菌等,是一块宝地,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生态农业。

  在林下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基地采取“不砍树、不移树、依托树”的模式种菌菇。树林的遮蔽利于食用菌生长,腐烂后的菌棒又可以给树木施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

  “今年,我们主要种植猴菇、榆黄菇、平菇等,共有100亩左右,产值预计300万元。”陈太鸿说,基地发展过程中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还提供技术和培训等,带动当地村民参与种植。

  随着基地不断发展,陈太鸿又将目光投向林下食用菌深加工,并建设加工厂,研发了食用菌干制品、调味品、面条等18种深加工产品。

  离开食用菌种植基地,继续往林场深处走去,湿润的空气里,一丝药材香似有若无。仔细查看,一株株黄精和重楼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这些是2022年6月花德河国有林场引进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种下的中药材。”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港介绍,目前已种植5600亩。

  作为贵州省林业局派遣帮扶花德河国有林场的博士,王港同时也是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全程跟进林下中药材种植。

  “目前,林地里1到3年的苗都有,有的生长高度已经超过1米。”王港说,借助林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林下中药材种植采用“收堆种植技术”,把林地里最有价值的腐质土收集成堆,在堆上开展种植。

  这项技术不仅最大程度地为林下中药材培育提供原生环境,大大降低种植成本,还保护了林地生态环境。同时,“收堆种植技术”好学、易上手、推广方便,农民能快速掌握,为后续带动林场周边农户参与种植打好了基础。

  中药材种下的同时,公司研发部门同步发力,对黄精进行深加工,现已推出黄精饮料、黄精阿胶膏和黄精面条等产品。

  从绿资源到“金效益”,花德河国有林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推动林下食用菌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

  挖掘“绿色聚宝盆”,花德河国有林场并非个例。近年来,六盘水市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森林景观等森林资源,编制印发了《六盘水市“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科学谋划、精准布局。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不断丰富林下业态,推进林下经济向“规模化、联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凉都”林下经济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林下经济效益,让林下遍地“生金”。

  绿富同兴。2024年,六盘水市全口径林业产值突破416亿元大关,林下经济更是形成144万亩经营规模,实现43亿元产值。(记者 顾冰洁)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 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