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3月9日电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标志着贵州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强贵州大学”“持续支持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贵州省教育厅等11部门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提出将贵州大学由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就贵州大学如何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双一流”创建步伐等问题,新华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
新华网:近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入选。请问作为贵州省高校的“排头兵”,在新的征程上,贵州大学如何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宋宝安: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是贵州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让贵州大学的师生倍感振奋、倍感温暖、倍感鼓舞、倍感责任重大。贵州大学作为全省高校的“排头兵”,将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急需、坚持特色一流、保持战略定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为贵州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中贡献贵大智慧、彰显贵大力量。
日前,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再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是贵州大学积极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的具体表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标准是多元、多维、多主体的,它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产出、社会服务的声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
图为贵州大学西校区校门。新华网发
贵州大学作为全省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也为植物保护学科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方面,能够优化师资配置,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其地方资源和投入较经济更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别。所以,西部高校要作出更大努力,在关键节点和国家的总体发展保持同步,为引导高校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就要坚持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同时要兼具中国特色和贵州需要。
目前,中国高校亟需培养大批科研人才,以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促使科研基础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同时,国际化建设也是中国高校的短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师资队伍以及国际平台建设方面,仍有繁重的任务。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后,贵州大学的责任和担子更重。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的根本。在新的征程上,贵州大学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加快提升植物保护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围绕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等大数据产业集群,发挥我们的多学科优势,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打造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大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协同中心、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大力支持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行动,并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新华网:把握“部省合建”“双一流”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做强贵州大学”的历史新机遇,请问贵州大学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宝安:贵州大学牢牢把握“部省合建”“双一流”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做强贵州大学”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支持下,在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和各兄弟院校的帮助支持下,大力实施“2114”引培工程,以人才强校为核心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吹响人才汇聚“集结号”,跑出“双一流”建设“加速度”。
图为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负责人宋宝安(右三)带领师生做科研。新华网发
学校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努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新生态,立足四个“聚焦”,逐步形成“头雁领航、雏雁展翅、雁阵齐飞”的人才队伍新格局,成为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人才引擎。2021年,学校共新增国家级人才十余人。学校新增国家一流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24个,“双万计划”总数达75个,排名全国第12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香草芊芊——提高农作物免疫诱抗能力的新型国产‘植物疫苗’开创者”项目团队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赛道金奖;同时获得银奖3项、铜奖6项;学校作为全国20个先进集体之一获得表彰,是全省唯一入选先进集体奖的高校,在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带领下,学校2021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52项,居部省合建高校第三,居全国高校排名96名。其中一等奖13项(比上年度7项增幅86%),二等奖34项;获得省级体育奖项72项、美育奖项105项;获得其他省级以上奖励超过200项。
图为贵州大学党建进宿舍项目启动仪式暨“溪山雁”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揭牌仪式。新华网发
学科建设结构持续优化,学校综合实力持续上升,作为学校国家级人才集聚地,植物保护学科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12位国家级人才,高层次人才数量和团队影响力跃居全国前列。科研立项取得历史突破,高水平科研获奖捷报频传。2021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8项,直接资助经费5964万元,居部省合建高校第三、西南地区前列、全省第一。高端智库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论文实现快速攀升,学校积极推进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共有省部级以上智库5个,占全省总量的50%。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荣获“2021中国智库特色案例奖”,成为全国10家“社会服务类特色案例”入选智库、全国56家特色案例入选智库之一;新增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个贵州省新型特色高端智库高校。智库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彰显智库担当,2021年向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呈报咨询报告18篇,获采纳和批示。
新华网:贵州大学多年来始终将立足区域发展,回应和服务国家与贵州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能不能具体谈下贵州大学助力贵州省“四新”“四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宋宝安:贵州大学姓贵州,扎根贵州建一流。学校以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团队为抓手,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全力以赴助力全省“四新”“四化”建设。
一是在“新型工业化”上集合优势。学校积极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平台和技术两大优势,双轮驱动深度参与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大数据战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建设,是学校服务国家和全省大数据战略的标志性突破。面向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磷煤化工、白酒及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场景,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新增效益9.13亿元。学校成立贵州大学助力贵州省“四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十大工业产业专班,已先后与茅台集团、铜仁市、贵阳市等企业和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业对接;307名科研人员参与服务龙头企业102家、企事业单位200余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00余项,总经费7965万元。我校陈前林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化工冶金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规模利用集成示范”,成功解决了磷石膏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关键技术难题,年利用磷石膏10万吨,年销售收入1.3亿元。
二是在“新型城镇化”上主动作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主动与贵阳市政府、贵阳贵安对接,梳理与贵阳贵安前期开展的相关工作,拟定《贵州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强省会”实施方案》,获贵阳市主要领导批示。与贵阳市农投集团、花溪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研成果项目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编制《花溪科创园概念性规划》,共建花溪科创园;开展《花溪区十字街及周边区域新型城镇化暨城市更新重点区域设计》。近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有68%留在贵阳贵安就业,为“筑人才、强省会”提供人才支撑。
图为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服务乡村振兴。新华网发
三是在“农业现代化”上持续发力。学校组建十二个农业产业团队,采取“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持续派出产业团队专家,主动对接各地方部门和相关企业,共组织306支实践队伍11300余人,深入25个贫困乡村开展服务活动500余次;积极组织申报农业现代化相关国家重点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旨在通过科研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围绕十二大产业链中产品加工环节,开展关键瓶颈技术攻关,形成系列成果;成立16个专班和申报团队对我省湄潭县沿江村、威宁县曙光村、榕江县乐乡村等涉及5个市州、11个县16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候选试点进行规划方案编制;50个评选出来的示范村有14个规划由我校规划团队负责。同时,我校还负责规划设计遵义市五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项目。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学院荣获2021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生力军,学校一批高水平博士研究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新考场”上书写出“贵大样本”。博士生张建创制出氟苄硫缩诱醚、异唑虫嘧啶等绿色农药新品种及乙蒜素新工艺,专利转让经费达到4100万元,荣获贵州省首个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博士生连磊着力解决行业中“卡脖子”技术,创制出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等6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新品种,并作为全国防除抗性杂草解决方案,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四是在“旅游产业化”上做足文章。学校积极参与全省旅游产业规划和系列决策,分赴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地开展旅游产业化大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主持承担中共贵州省委深改办重大调研课题《贵州省推进旅游产业化的重难点与对策研究》;参与《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四五”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草拟与修改工作;组织专家教授赴毕节市七星关、黔西市化屋村、黔东南州丹寨县、贵阳市乌当、花溪等地开展旅游产业化指导工作。围绕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决策咨询报告6篇,获省领导批示。
新华网: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优秀的学者汇聚到哪里,哪里就是学术的高地,哪里就有一流的学科。请问贵州大学是如何打造人才队伍新格局的?下一步将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人才引擎?
宋宝安:贵州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引培人才,一是聚焦任务导向,凝聚引培合力。学校将每年高层次人才引培指标分配到各二级单位,并纳入年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探索将国家级人才引培指标分配到学科评估有望达到B及以上的学科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学科平台引培积极性,凝聚全校人才引培新合力。
二是聚焦人才质量,提升引才标准。为努力适应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突出高质量引才成效,逐步实现高层次人才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学校于2021年9月23日印发《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严把引才质量关的通知》,从立德树人、科研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对拟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出新要求。自文件实施以来,全校共有12个二级单位拟引进的20名高层次人才不符合高质量引才要求,未予引进。
图为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2022届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启动仪式暨贵州大学招引活动。新华网发
三是聚焦制度优势,创新机制体制。学校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抓引进,强培育,重使用,优服务。自2018年以来,逐步形成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化分类人才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开创性地设置了“杰出人才”“卓越人才”“青年英才”“一流学科特区人才”“溪山学者”等特设岗位,以高水平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较为优厚的薪酬体系为杠杆,充分发挥人才最佳效益。特设岗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到校工作,更激励了校内优秀人才奋发作为。
四是聚焦自主培养,探索培育体系。结合国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需求,衔接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学校正在探索实施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按照人才定位和培育层次在全校范围内科学遴选培育对象,并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工作平台、科研经费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团队建设、项目成果申报、人才计划申请等支持措施,探索建立支持力度大、培育效率高、成才速度快的具有贵大特色的国家级人才培育体系,力争通过3-5年培育期实现国家级人才培育数量新突破。
下一步,贵州大学将贯彻人才工作新理念,注入新发展阶段“强动力”。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人才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继续聚焦我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和“四新”“四化”建设,围绕重点行业培养领军人才,围绕贵州生产实际培养实践人才。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根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次全会精神、省“两会”精神,坚决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实践要求上来,抢抓新国发二号文件的重大机遇,全力抓实做强贵大的各项任务,不断彰显“贵”的地位、贡献“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