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珍稀动物黔金丝猴、大约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在植物界有“活化石”之称的梵净山冷杉、“贵州省鸟”红腹角雉、“中国鸽子树”珙桐……这里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态系统,这里是动植物繁衍生长的天堂。
4394种植物、2760种动物,这里是一座典型的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绿色基因库,是全球不可复制的生态王国,也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里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海拔2572m,独特的变质岩地质遗迹构造了穹窿状孤岛型山岳地貌,是我国华南地区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遗产地总面积 775.14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97%,拥有典型完整的中亚热带原始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分布地。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个,世界第54个世界自然遗产。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梵净山,自此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多年来,铜仁市紧扣省委、省政府对铜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要求,积极践行《世界遗产公约》,坚决扛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原真性、完整性的义务和责任,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持续保护、永续发展。
加强规划管控。按照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完成梵净山遗产地勘界定界工作,编制《梵净山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梵净山保护规划(2020-2035)》《梵净山区域乡村振兴规划》《梵净山区域旅游规划》等系列规划,提升了梵净山管护管理的力度、精度和高度。
创新机制聚合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松桃、江口、印江三县和各市直部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支持成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在保障区域执法司法工作有效衔接的同时,探索建立执法协作机制、资源管理联动机制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制定《执法司法衔接工作规范》,促进梵净山保护管理规范化、法治化、长效化。
笃定科研促保护。开展遗产地缓冲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野生动植物数量总数更新至7154种。出版梵净山系列研究专著15部,《梵净山中草药资源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等3项科研成果荣获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生物多样性》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刊发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相关论文212篇,为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详实、系统的科学支撑。
推进旗舰种保护。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四个一”工程项目,即建设一个黔金丝猴科研基地,建立一个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组建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壮大一支人工迁地繁育种群。组织新一轮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强化人工繁育研究,实现黔金丝猴繁育从三年一胎缩短至两年一胎,争取项目实施黔金丝猴繁育驯化科普基地建设,开展黔金丝猴栖息地人工商品林赎买和生态廊道建设,组建“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加强黔金丝猴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
推进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组织实施梵净山冷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对梵净山冷杉的生境和种群结构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繁育。启动实施梵净山植物种子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梵净山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子收集、管理、培育等工作。
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注重梵净山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推进梵净山区域矿山、小水电治理和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清理退出矿业权26个、小水电站8个,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全力筑牢梵净山生态安全屏障。
…………
上下联动、全面协作,保护有方、管理有力。五年来,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大保护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形成了山、水、林、草、田和动植物相互交融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为一些特有物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遗产资源。
下一步,铜仁市将进一步创新保护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加快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推动梵净山保护更科学、管理更规范、发展更永续,努力将梵净山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周苏星 林秀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