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啦,下地干活啦!”7月5日清晨7点40分,金沙县最大的易地搬迁群众安置点----民兴街道“万人小区”突然响起了一阵吆喝声。
“走,杨老板来了。”汤友国和妻子兰燕吃了早餐安顿好家里就走下楼,和娄昌飞等其他30多个住在小区的邻居上了杨老板的车,
大约20分钟就来到柳塘镇金坪村地里,一起下地干活。
不负好时光,最美阡陌间。
这段时间的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久旱的田间地头,烟株喝足了水分,嫩绿的新芽正铆足了劲儿地向上生长。
趁着雨后土地松软,村民们三五成群地穿梭于田间,纷纷开始培土、清沟、施药……汤友国夫妇和其他的八、九个从其他偏远山村易地搬迁来此定居的邻居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大家干劲十足,他们在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心呵护每一棵烟株,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
暖阳下,农民朋友们拉开了田间管理的序幕,乡村田间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大家的欢声笑语、劳动的声音都悄悄汇集成乡村动听的乐章。
当前正值烟株大田管护的黄金时段,在40余亩良田里,只见汤友国夫妇摞起裤脚和30多个工友一起在地里忙碌起来。
微风吹过,青翠的烟株迎风摇曳,荡漾起无限生机。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由于刚下过雨,汤友国下地干活不一会身上就沾满了一身泥……
“好久没下地干活了,但是我们庄稼人和土地打交道,干起活来,心里踏实安逸,累并快乐着。”汤友国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在这里干活收入也稳定。”
“这得感谢杨老板哟,免得你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只晓得玩。”汤友国的妻子姜培仙突然插话,笑嗔了丈夫汤友国一句。
在“杨老板的地里”忙活,汤友国夫妇却拿着工资,干活都是当天结账,多劳多得,汤友国夫妇二人当天一共领了270元的工资,汤友国140元,姜培仙130元。
杨老板名叫杨燻盛,是金沙县木孔乡新江村人,这块地是他和表姐承包的。杨燻盛和表姐梁明会都是金沙县城郊的农民,这些年做过小生意、打过零工,听说种烟有赚头,今年初杨燻盛就和表姐就共同出资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种起了烟。
在柳塘镇金坪村,当天就有五六十个住在“万人小区”的易地搬迁群众应邀在倪光伍、邓祥华、陈贤祥等烟农的地里干活。
不仅禹谟镇,金沙县高坪、沙土、安底、柳塘等10多个乡镇广袤田畴沃野到处闪动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一片热火朝天的农耕景象,干农活的村民,大部分都来自于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群众。
中午12点,杨燻盛买来热气腾腾的盒饭,吃了午饭大家又继续干起了农活。
短暂的休息。大家一边吃一边聊了起来。
记者走访了解到,住在“万人小区”的易地搬迁群众靠着自身的那种勤劳肯干的劲头,通过这段时间集聚一起干农事农活后,身上无形之间有了一种团结一致的精气神,汇聚起一股实现共同富裕的澎湃力量。
下午5点30分,收工了,记者恰好遇到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禹谟烟叶站召开院坝会。
“以前见别人家种烟辛苦得很,现在种烟轻松多了。我虽然初学种烟,但是一点都不愁。”烟农杨燻盛今年才开始和表姐梁明会合伙种烟,虽然初学种烟,还种了40多亩,说起自己种烟的经历和村里烟叶产业的变化,正值壮年的杨燻盛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各家种各家的烟,起垄、施肥、烤烟都是靠自己,种几亩烟都忙不赢,种二、三十亩想都不敢想。”杨燻盛回忆起同村的村民种烟的经历说,现在机耕、起垄、植保等环节都有合作社一条龙服务,烟叶技术员每天都来进行技术指导,自己只要悉心呵护好烟株的成长,种、收、卖都不愁,心里踏实得很。
“种植烟叶的路,我一直在走,走着走着,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老烟农老倪高兴地说,去年烟叶丰收,家里的纯收入有10几万元,便添置了一辆小汽车。多年来,他种烟供儿子上学,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也稳定了。老倪望着田里嫩绿的烟叶,心里满是憧憬。
正是因为有了烟叶这个产业,才支撑起了柳塘镇许许多多“老倪”们的幸福生活。如今,这里通过开展烟-蔬接茬模式,以连片的万亩烟田形成了亮点鲜明的烟-蔬产业发展带,乡村振兴得到稳步推进。
“烟蔬接茬一年下来,每亩土地的烟蔬轮作产值超过7000元。”禹谟烟叶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烟蔬接茬模式既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又实现烟-蔬协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院坝小讲堂,共话大发展。
在不断的探索中,烟-蔬接茬模式在毕节市金沙县的柳塘、安底等烟草发展适宜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缓解产业争地矛盾、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烟蔬双丰收的重要模式。
在金沙县,一幅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不仅映照进了现实,也为当下宏大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树立一面别样镜鉴。
在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禹谟烟叶站召开的院坝会上,大伙儿敞开心扉,围绕烟地轮种、产业发展等主题建言献策,禹谟烟叶站的同志边听、边记并予以回应,在月光下、晚风中,交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通过院坝会,我们共收集‘微心愿’9个,下一步我们会逐一分析整理上报,予以解决。
“今天我们不要客套,大家都聊聊对村里发展和种烟的意见建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今年初,在金沙县柳塘镇金坪村,一场“打开天窗说亮话”的院坝会也在柳塘镇金坪村休憩广场举行,禹谟烟叶站的干部与村两委班子、党员、组长代表、驻村干部、普通村民围坐一堂,就着一杯清茶,共话乡村发展。
就在这次院坝会上,村民们反映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金沙县禹谟镇等乡镇是种烟的大区,近年来出现一种种地缺人手的怪象,一边是种地的村民增多,由于不少村民都到省外务工了,农忙时干活却缺少人手。
这引起了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高度重视,迅速派人展开调查,走访中了解到住在金沙县“万人小区”最近出现住户无事可做的现象。住在万人小区住户的都是山区搬进城的易地搬迁群众,这些住户长年和土地打交道,搬进城之后,不种地了就没有事做了。
“一边是种地缺人手,一边是住在城里的易地搬迁群众却无事可做。他们愿不愿意下地干活呢?如果能成,这也是能使易地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举措,同时也化解了种地的农户缺少人手的难题。”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一边立即向上级和金沙县委县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一边迅速组织干部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听民声、晓民意、解民忧,走进“万人小区”听取群众是否愿意下地干农活的意见。
就这样,在当地政府和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统一组织下,种烟的大户和住在金沙县“万人小区”的易地搬迁群众开展一次院坝会,在座谈会上一交流,双方一拍即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记者采访了解到,住在金沙县城“万人小区”成千上万的易地搬迁群众通过这样的农事劳动,不仅让其对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拉近了当地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易地搬迁群众更加从心里感恩党和政府。(记者 黄杏 通讯员 江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