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双语”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别出心裁,“双语”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2023-07-16 11:33:15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2023年7月13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四海同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参与由教育部、共青团共同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指导老师陈倩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黔南贵定县德新镇四寨村进行此项活动。四寨村属于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覆盖率约98%,苗语日常使用极为普遍,为激发村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热情,实践团决定以普通话和当地语言互动的形式为抓手,发掘出别出心裁的“双语”推普形式,进一步探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利共生,将学校所学关照现实、服务社会。

  “双语”推普,赋能产业振兴

  为实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将普通话落实到群众日常生活,实践团前往四寨村支柱产业之一——太子参的种植地。来自四寨村的实践团成员侯竣萱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双语”教学的践行者,搭起了实践团与四寨村苗族农户的沟通桥梁。

  

实践团成员向农户推广普及普通话。(通讯员 刘重麟 摄)

  作为四寨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的太子参,具有药用、食用等多重功能,但由于农户自身无法解决相应农业技术问题,如根除不了部分杂草,导致太子参的成长空间受限,从而增加其劳动成本,降低其最终收入。“四海同音”实践团借机进行普通话推广,赋能产业发展。成员们在亲自参与除杂草过程中向农户学习苗语的同时,对农户展开关于“杂草”种类学名的普通话教学,并对农户反映的问题立马教他们用普通话向相关农业专家进行咨询,力争及时解决农户需求。普通话与苗语的“双语”互动交流,为四寨村农户提供更为宽广的视听范围和信息渠道,对提升其产业发展的空间与速度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学习普通话,农户能够明确表达自身需求,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真正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双语”推普,赋能文化振兴

  同日,“四海同音”实践团前往四寨村村委会,与村委会干部、鼓龙鼓虎长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四寨村在读大学生等村民共同走进“承遗风· 兴四寨”推普课堂。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围绕“推普+拾‘遗’” “推普+实践”“推普+同音”三个方面展开,四寨村副主任侯文岳向实践团成员简要介绍了鼓龙鼓虎长衫龙的历史渊源,接着由实践团成员侯竣萱依托非遗文化,引出普通话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设计相关情境与村民互动,让村民们体会到学好普通话不仅能够拉近与外界的距离,还能将本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赵星星还开展了“典耀中华”诵读活动,重点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普通话教学,将日常生活用语、非遗专有名词等通过“双语”互动教学拉近了实践团成员们与村民们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普通话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行的良好氛围。

  “四海同音”实践团成员与四寨村村民开展“承遗风·兴四寨”推普课堂。(通讯员 刘重麟 摄)

  “四海同音”实践团成员与四寨村村民“典耀中华”诵读活动(通讯员 刘重麟 摄)

  宣讲课堂上,村委会干部和非遗传承人纷纷向实践团表示对现今长衫龙的发展现状的担忧,深入探讨了“村民普遍存在区域性、民族性观念强”“长衫龙非遗经济附加值目前不高”“传承人对非遗文化了解片面”“当地非遗文化发展处在停滞阶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方案,希望社会、政府、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发力保护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四海同音”实践团与四寨村村民合照。(通讯员 刘重麟 摄)

  通过此次推普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普及推广普通话的实践意义,意识到要始终秉承着一颗为山区村民打开世界之窗、为国家基层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心。运用普通话活态展现四寨村非遗文化,消除文化在传播过程的语言障碍,打破民族跨界互动的边界,对四寨村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