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路边音乐会·甲秀楼|著名歌唱家张英席到南明区王伯群旧居“倾听”历史过往-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阳路边音乐会·甲秀楼|著名歌唱家张英席到南明区王伯群旧居“倾听”历史过往

2023-10-24 17:14:37  来源:南明区融媒体中心

  10月23日一早,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张英席来到位于南明区的王伯群旧居,走进历史,感受文化气息。

  走进王伯群旧居,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张英席说:“今天来到这,感受到了王伯群先生的浩然正气,他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名人旧居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守护了一个时代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多来看看,感受一下。”

  王伯群旧居,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位于护国路西侧,为砖木结构的法式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它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它的出现打破了贵阳以往的砖、木方建筑史。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王伯群旧居于1999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外表看,整栋建筑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塔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四面建廊,平顶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与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白菜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寓意“清白家声”。

  王伯群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一年)农历七月廿八日(公历9月12日)生于贵州兴义景家屯,自幼随父王启元学习古书典籍,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8岁时入兴义笔山书院,练就一手漂亮的书法,文笔斐然。

  1905年,王伯群等以贵州首批官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并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孙中山倡导反清革命影响下,王伯群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共谋民主,与梁启超等人共谋反袁大计,几经波折,终获得讨袁护国的胜利。1927年,任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及招商局监督。1924年,创办私立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1937年8月,淞沪事变,抗战军兴。王伯群积极应对,寓救国于读书。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大夏是内迁贵州最早、办学最长的一所大学,也是深入贵州社会最为切实的高校。自播迁入黔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办学8年,在贵州有毕业生1576人,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迁往贵州时300余名师生,离开贵州时有1800余名师生,对贵州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伯群与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在花溪成立"农村改进区",由大夏和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建设实验,旨在力促百姓生活安定,努力于各项生产建设,实现"抗战救国"。大夏成立社会研究部,启动对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出版《贵州苗夷歌谣》《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炉山黑苗的生活》等著作,这些民族调查研究的成果,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人,启发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于今天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王伯群的执掌下,大夏拥有沪校、黔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开办上海大夏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和重庆附中。大夏共培养了2万余名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1944年,日军窜扰黔南,王伯群与大夏全体师生迁往贵州赤水,心力交瘁,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60岁。

  王伯群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孙燕潞)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