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的青春——我的记者生涯-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不悔的青春——我的记者生涯

2023-11-07 18:38:08  来源:晴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记者是一个光荣的称谓。掐指一算,我已经来到晴隆县融媒体中心工作已近7年,回想这两千五百多个日夜,因家在兴义,没有家人的陪伴,有时感觉就像没有归宿感的浮萍。幸运的是,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慢慢地适应并融入到记者这个行列,融入到这座城市。当了五年的一线记者遇到了太多的坎坷和荆刺,凝结了太多的汗水。从第一次采访时的沟通不当,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后来的问答自如;从开始把自己的初稿与播发出的稿件一字一句对比标记出来的红字满篇,到后来几乎再没有标记;从第一次上传稿件、剪辑视频的迷茫和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得心应手……

  疫情期间在集中隔离点采访

  记得2020年春节大年初二,疫情突发,杨浩总编辑在群里转发县里通知,“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前结束春节长假,返回工作岗位,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虽然我当时在州医院住院十多天刚回家,也还不是党员,接到通知后还是第一时间赶了回来,在群里面回复:“已经在回晴隆的路上!”后来才知道这么一句简单的回复居然让单位领导印象深刻,甚至感动。回到岗位后,虽然身体恢复得不算好,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自己也积极投身工作中,并且采访了晴隆第一个援助武汉的医务人员。

  疫情中,县疾控中心医务人员被称为“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是疫情战“疫”的最前沿。我到集中医学观察点采访县疾控中心医务人员和集中隔离人员,所有医务人员都全副武装,我也做了防护准备,当县摄影协会陈老师发出采访图片时,单位其他人都觉得我勇气可嘉。我自己觉得勇气就是告诉自己“只是我接到的采访任务稍微特别一点而已”,虽然内心忐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大事。

  采访晴隆县第一个援鄂医务人员曾红梅

  脱贫攻坚最关键的那两年,单位下沉人员增加,中心记者最少时只有三人,每天连轴转着采访和干扶贫工作,忙得像陀螺。有一天,从早上六点多跟着巡视组进村入户,下午跟着领导下乡调研,晚上到脱贫攻坚指挥部采访反馈会及安排部署会议。十一点半左右中途休息,有位县领导对我说:“小罗,我从早上就看见你到现在,拿了这么多设备,回去还要写稿子,明早还有采访任务,太让人心疼了,太晚了,接下来的安排部署会如果你镜头采够了就先回去吧。”听到这话,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后来在回家的出租车上竟然情不自禁,泣不成声。不是因为工作太累太忙,而是想着自己年幼生病的孩子和独自带娃的婆婆可能早就等不了自己先睡了,都来不及打个电话关心一下。

  脱贫攻坚期间走访慰问包保贫困户

  从2021年五月调岗为新闻后期剪辑制作人员后,我认真学习剪辑相关知识及软件应用,积极培育编辑思维,每条经手的新闻都仔细对照剪辑,争取不会出现漏领导、领导排序不准确、图文不符等错误,很好地完成了每期新闻及相关视频的制作,每年参与剪辑的新闻、小专题、评奖新闻等在250期以上。

  第二十四个记者节即将来临,这是一个承载着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和我的同仁在自豪的同时,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们决心不辜负新时代新征程的重托,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树立服务大局,关注发展的新闻意识,把心思用在稿件上,把精力用在采访上,把真劲用在创新上,把努力体现在融媒发展上。用我们的笔去描绘建设发展的美景;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建设前进的脉搏。我们将坚持正确导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关注百姓民生,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责任感,去采写好、剪辑好稿件,用我们的镜头记录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每一刻。(罗用岚)

[责任编辑: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