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1日召开的安顺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杨昌鹏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定铁水冲龙高度点赞。
普定铁水冲龙,是普定人的一个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是普定的一个亮丽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普定的铁水冲龙再一次次在各大节假日登上普定各大旅游景区舞台,也登上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让无数游客叹为观止,惊艳了世人的眼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活在几千年的崇拜和想象中。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迷信”。这种“迷信”美丽得不容亵渎,盲目得伟大崇高,以至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对这种无中生有的动物几千年来都是抬头仰望。汉字记载的龙,要么威风在深海中,要么施雨于半天云。在贵州高原一个叫普定的地方,龙是活生生地在铁这种金属溶化的火焰里翻天复地,龙是在铁水开出的花朵里光芒四射。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普定铁水冲龙。
民间有唐太宗梦到青龙的故事,“玩龙”“谢龙”的民俗始于盛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清乾隆年间,因龙在中国民间独有的吉祥性和信仰符号,普定民间开始玩龙。所玩之龙因条件改善,渐渐从草把龙、节子龙演变成青龙,开始是群众为消灾祈福、禁赌、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美祈愿,后为达官贵人春节取乐的节目。清光绪末年一位名叫伍西堂的老先生,为了欢庆民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也为了祭奠龙神而组织了民间舞龙队,形成了在每年的正月耍龙,十五烟花、爆竹冲龙的民俗。到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普定县原城关镇人廖祝山在烟花冲龙的基层上发明用熔化的铁水冲龙,这样冲龙惊险刺激、奇美无比。于是,铁水冲龙在普定被沿袭下来。普定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发展为从民间举办到全县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四大街小巷都要开展爆竹烟花冲龙活动,正月十五举行铁水冲龙。
普定的铁水冲龙,要从普定的玩龙民俗说起。
每年正月,普定的民间有玩龙的习俗,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腊月尾,舞龙队就开始扎制青龙。龙扎好后,玩龙前得举行“祭龙”仪式,由“龙头”(组织玩龙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带上祭品去参拜玉皇阁、龙王庙,然后“亮灯”。 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龙队负责人就把玩龙的贴子先送到单位、人家户或院落,晚上就敲锣打鼓地去玩龙。龙进家入户时,龙头朝主家,龙尾不停的摆动。主人家就在挂着鞭炮的长竹杆把扎好的鞭炮点燃,围着舞动的龙冲耍,尽兴后,说段吉祥如意的四句,打发一个红包,然后又到另外的人家或单位(院落)。每晚都要玩转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这样一直玩到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铁锅厂的师傅先把十余吨生铁运到体育场,把铁炉烧燃。这个时候,龙头大爷仍然带着十余条龙,分成不同的方向,沿街玩龙,迎接鞭炮的“冲喜”。等到各路彩龙从街上聚集到体育场,师傅们将生铁也熬(熔)成了通红的铁水。锣鼓喧天起来,人们自觉腾出一片空地。龙就在人群中欢乐的舞动翻腾。冲龙的小伙子们三三两两把熔化的铁水用铁桶抬过来,一人用铁瓢舀出来,高高抛出,另一人用木板把还未落地的铁水打向空中,龙舞到哪里,鞭炮就紧跟着冲到哪里,铁水也紧跟着打向哪里。铁水被木板击散后,迅速扩散,在夜空中形成飞金溅玉的奇特视觉,再加上落在人身上的碎铁尚有余热,玩龙的人和看冲龙的人都感觉到特别的刺激。就这样不停地舞动数条长龙,不停地追着龙冲鞭炮,朝着龙打铁水。头上鞭炮齐鸣,空中铁水绽放,数以万计的观众随着龙奔跑,呐喊,狂欢,把整个普定县城变成欢乐的海洋。
普定铁水冲龙在2009年就获批为安顺市市级非遗项目,2015年获批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在普定看冲龙,你会感受到什么是热血沸腾,什么是有惊无险,熔化的铁水打向夜空,马上散为无以计数的铁屑,在空中流星般轻轻的划过,就不至伤人了。但还有余热,落在脸上,暧暧的。
普定铁水冲龙,是一路从盛唐走来的记忆,是火树银花里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