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福:“无声世界”“竹”够有趣-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邓家福:“无声世界”“竹”够有趣

2023-12-15 17:40:31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一根竹竿、一把篾刀、一双巧手,起底、编织、锁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村民邓家福在制作竹制品。(吴念 摄)

  听不到半点声响,说不出一言半语,凭着一股韧劲、一份坚持,年近八旬的邓家福老人在“无声世界”里静心编竹六十载。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老人的手中被劈成粗细不一、厚薄一致的篾条后,经过一番经纬交错,一片片篾条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精巧绝伦的箩筐、背篓、篮子等生产生活用具。

邓家福在给制作好的小提篮装提手。(吴念 摄)

  “一件竹制品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十几到三十几道工序。”邓家福的弟弟邓家禄说,竹编主要以本地的水竹、金竹、毛竹等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编织竹器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操作,要经过选材、破篾、刮篾、编织、装提手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破竹要宽窄厚薄一致,编织要挑压用力适度,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哥哥20岁时开始自学竹编手艺,由于聋哑,通过看人制作、拆旧重编、一次次摸索、一遍遍实践,无数次划破手指,无数次挑灯夜学,付出了很多艰辛,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学会了制作篓筐的手艺。

  “上世纪60年代,哥哥制作的篓筐一担能卖四五块钱,那时候一个劳动力干一天活一般只能挣2毛钱。”巧手传承技艺,勤学磨砺匠心。谈起哥哥,邓家禄满脸自豪。

邓家福手工制作的竹篮细致工整。(吴念 摄)

  邓家福是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人,年幼时,他因病落下终身聋哑残疾,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一直都是和侄儿邓有佩一家生活在一起。干净整洁、勤劳简朴、做事靠谱,老人和侄子侄媳们相处融洽,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大伯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编到天黑,有时晚上还借着灯光编,一天能编3个小提篮。”在邓有佩的眼里,大伯一生勤劳务实,做事一丝不苟,农忙时节帮着干农活,农闲之余就制作竹制品售卖,还兼顾着帮带小孩。有了大伯的帮衬,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邓家福展示制作好的小提篮。(吴念 摄)

  时序轮替,岁月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手工制品被机器制品替代,塑料器具、玻璃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全面普及,曾经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竹编工艺渐行渐远。面对传统竹编技艺日渐式微的现状,邓家福老人没有固步自封,他顺应时代潮流,日夜思索如何创新竹编技法,日益精进制作技艺。现在,老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开发了一个个做工细致工整、外形精巧美观、实用大方的“新品”,让老手艺贴近新生活。

邓家福的弟弟邓家禄在陪伴哥哥制作竹制品。(吴念 摄)

  “以前,哥哥只会编箩筐、簸箕和背篓这些农村常用的生活实用器具,现在哥哥还学会了编小竹篮、小提篮。”邓家禄说,哥哥很聪明,也很好学,通过不断的精进技艺,现在做工更精细、样式更美观、产品更好卖。编好的竹制品,通过客户上门购买、驻村干部帮忙网上销售和到集市售卖,销售无忧,一年能卖四五千块钱。加上党委政府的照顾,哥哥一年能领取1万多元的农村五保供养生活经费,生活有保障。

邓家福和侄儿在打理菜园。(吴念 摄)

  “没有科技与狠活的纯手工竹制品不含甲醛,低碳环保。”在贵阳居住的杨桃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邓家福老人的手工竹制品后,买了一个小提篮。“自己出身农村,深知生活不易,聋哑人更难,支持农村绿色生态产品助农增收,也是践行绿色消费理念、畅享幸福生活的需要。”杨桃妹说。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邓家福以竹为主题,择一事,终一生。

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一角。(吴国明 摄)

  越过尘世的喧闹与嘈杂,在日复一日的破篾、年复一年的编织中,他以竹为生、以竹为乐,用“指尖上的舞蹈”把竹子与人的韧劲与耐性合二为一,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以交错之美展现竹韵艺术,用一件件平实自然、纯粹古朴的竹编制品为传统手工艺重赋蓬勃生命力,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惊鸿一瞥”,推动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周燕 吴念 杨雪梅)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