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河——87岁雷月琴志愿守护南明河40载-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老人与河——87岁雷月琴志愿守护南明河40载

2023-12-25 18:36:09  来源:贵州日报

雷月琴在翻看手绘污染地图。

  党员徽章、志愿者徽章、绿丝带,是她一生最美的勋章;

  4本巡河记事本、6张手绘污染地图、1218篇日记,是她一生最大的财富;

  87岁党员雷月琴,退休至今志愿守护南明河40个年头,是她一生最长的守护;

  从“一心系水”到“全市治水”,从“市之大事、省之大计”到“国之大者”,如同播下一粒粒护河的种子,这些种子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成长绽放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家园。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雷月琴给祖国母亲写了一封信,抒发深切的热爱、献上真挚的祝福,署名“您的女儿:雷月琴”。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86岁的雷月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以来的夙愿。

  2023年12月5日,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雷月琴在全国唯一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城市——贵阳,分享她与南明河的故事。

  南明河,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母亲河,长江上游最大支流乌江的重要支流,曾经是一条“失去生命的河”。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一场牵动数百万人的南明河治理工程攻坚克难,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中赓续绵延……

  “只要活着,我就会为保护生态环境,尽己所能,全部奉献。”——摘自雷月琴巡河日记

  天刚蒙蒙亮,鸟叫了几声。

  雷月琴睁开眼,看到母亲站在床边,一手端着米汤,隔空摸她的额头,默不作声。

  “妈妈,昨晚你又一夜没睡吗?都怪我,不该喝脏水,拉了半个月肚子,把你拖垮了……”母亲没有回答,依旧微笑着。她连忙从床上坐起来,伸手去接米汤。

  然而,右手举在半空,她才真正地醒过来,望向空荡荡的屋子,想起母亲走了已经50年。

  今年87岁的雷月琴,人生已至耄耋,早已不是梦里那个只有4岁、病得奄奄一息的小姑娘。为躲避战乱,在湖南喝脏水的小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和污水“较劲”半生,见证一条河的“苏醒”和“重生”。

  2023年12月5日,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

  在南明河畔的贵阳市生态科普馆内,雷月琴作为嘉宾,给大家分享了她与这条河的“爱恨情仇”。

  “我叫雷月琴,今年87岁。1984年,我按政策提前3年退休。退休后,我有了更多可支配时间,便自愿走上了一个没有报酬的工作岗位——护水巡河,今年正好是第40个年头……”

  老人头发花白,精神矍铄,额前的碎发用一枚发夹别在侧边。

  作为贵阳市第一位环保志愿者,她的发言,真诚温暖,感人肺腑。

  一名小学生志愿者为她送上一束鲜花,她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花香如缕,温暖如春。

  第二天,雷月琴又像往常一样出门巡河。出门前,老人烧了一壶白开水,倒入粉色保温杯里。再用塑料袋扎紧,小心翼翼地放进斜挎包里。又小心翼翼清点了一下包里每天都会带上的东西:党员徽章、志愿者徽章、绿丝带,这些都是她一生最美的勋章。

  老人不爱喝矿泉水,嫌塑料瓶污染环境,也不爱用一次性物品,更不愿麻烦家人开车送她。尽管三年前医生诊断她有双侧半月板骨裂,建议少走路,她仍然喜欢步行或者乘公交,她说这叫“低碳生活”。

  “雷月琴,加油!”她暗自打气。

  “我从小是个男生性格,别人穿旗袍,我穿背带裤,从不娇气。”

  怕吵醒还在休息的家人,她一只手打着伞,一只手拄着拐杖,又悄悄巡河去了。“还是不想停下来。”雷月琴说,只要身体还行,她都会去巡河,“顺着河流走,无论天晴落雨,还是雪天刮风。”

  这一次,她准备去香江河附近看看。前几个月,污水溢过截污大沟直接流向河里,她向小河经开区河长办反映过,不知道是否已经处理。

  在贵阳,“雷月琴”这个名字越来越被人熟知,人们提到时会加一个注脚:“就是那个守护南明河的雷阿姨?”

  前几天,雷月琴看到一则新闻,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从2023年12月1日起,《贵阳市南明河保护规定》正式实施,将为志愿者参与保护南明河提供更多便利。

  那天,她在日记里写道:“只要活着,我就会为保护生态环境,尽己所能,全部奉献。”

  “水是生命,但生命需要干净的水。”“生命不息,护水不止。”……这些话,在她首次曝光的4本巡河日记里,被反复书写。

  见字如面。朴实的话语、平凡细碎的日常,折射出雷月琴的俭朴淡泊。

  “我只知道,护水这件事,与自己的生命相关,生命不息,护水不止。”——摘自雷月琴巡河日记

  南明河的水,是贵阳的灵魂,见证着贵阳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贵阳人的情感和记忆。

  在雷月琴的回忆里,全是初见南明河时的清澈——因为清澈,让她对这座城“一见钟情”。

  “12岁时,我随父母从湖北老家来到了贵阳。”

  当时,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清澈见底,游鱼万千,河底的沙石被太阳照射,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第一眼看到南明河,心就留在了这里。”

  1957年,20岁的雷月琴中学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

  工作中,她学会了水质采样、试剂检测、重金属分析、再生资源回收等。因此,她对水质变化、水污染特别敏感。

  “20世纪60年代后期,200多家企业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入南明河,各种生活垃圾也直接倒进河里。”

  从那时起,她看着清澈见底的南明河开始变得千疮百孔。

  昔日的鱼虾没有了踪迹,碧波变成了污水,飞鸟不再翱翔,渔人不再行舟……

  “南明河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原来的容貌?”

  1984年退休后,雷月琴决定将焦虑变成实际行动,保护南明河!

  她开始沿着南明河上游的花溪河行走,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水口寺。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走了多少路,也记不清劝阻了多少起污染河流的行为,我只知道,护水这件事,与自己的生命相关,生命不息,护水不止。”

  在早期巡河时,雷月琴走访南明河沿岸的大工厂、小作坊,呼吁大家不要将废水、污水排到河里,也劝告农民兄弟不要在河边挖坑蓄粪,劝阻居民不要将生活垃圾倒到河里。

  可污染河水的行为还是屡见不鲜,甚至触目惊心。

  曲解、诋毁、谩骂,甚至冲突,在起初巡河时一直没有减少。

  “有人骂我疯子、多管闲事的神经病,有人给我白眼,有人讽刺说风凉话,我都不计较。”

  1973年,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贵州代表首次在会上就南明河污染问题作发言。这一次发言,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很快,一份《关于综合治理南明河的意见及有关问题的报告》,首次提出治理南明河的具体方案,正式拉开南明河治理序幕。

  能不能治理好南明河,成为对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场考验。

  治理资金咋筹措?在国务院环境领导小组的关怀和协调下,水利电力部拨专款200万元,省、市筹措资金30万元,用于治理南明河。

  机制、资金有了保障。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南明河治理探索。

  之后,有关部门几乎每年都组织对南明河清淤。每次清淤,都少不了雷月琴。

  可是,雷月琴发现,年年清淤,年年堵,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991年、1996年、1998年,贵阳分别发生了三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水几乎将南明河沿岸低洼地带淹没。

  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抗洪救灾的同时,再次思考如何“治水”。

  1994年,眼见南明河污染反复,雷月琴急中生智,决定画一张南明河污染地图。

  凭借着多年巡河经验,她的手绘地图一气呵成,用特快专递寄给了贵阳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很快,雷月琴就收到回复:地图标注一目了然,立即查明污染情况。

  1999年11月,贵阳市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展开新一轮南明河清淤工程。405个单位、数百辆大小货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轮番“上阵”。

  然而,清淤治标不治本,南明河治理就像“按下葫芦浮起瓢”,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恶性循环。

  痛定思痛。2000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郑重承诺: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行动。206家南明河排污单位向政府签订责任书。

  环境治理,既看过程,也看执行,更看成效。“三年变清”行动,南明河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污染治理工作是一场持久战。

  2004年的夏天,雷月琴又画了第二张污染地图,再一次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

  “南明河综合整治,亟待一场更为艰巨、更为深刻的生态修复。”时任贵阳市委主要领导说。

  “我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怕以后搞环保活动,他们不通知我。”——摘自雷月琴巡河日记

  南明河治理迫在眉睫。

  2008年初,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贵阳市第一次将“南明河水质进一步好转”纳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对南明河沿岸68家污染源单位进行严查严管。

  当时,贵州正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恶劣的天气,让雷月琴的巡河被迫中断。

  “到底该不该继续坚持,像个‘疯子’一样巡河?”70岁的雷月琴不禁问自己。

  她想起曾在《贵阳晚报》头版看到的一则新闻,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市民保卫“三口大水缸”,把南明河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好,不给子孙留后患,不给历史留遗憾。同时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并建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后更名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

  其中,“是钱大,还是命大?”这句话,雷月琴记忆犹新。俯在书桌前,她默默地在日记本里写道:“我想了很多,想到这么多年受到的不理解和异样眼光,一路走来不易,我不该轻易放弃!”

  2008年2月27日,天气逐渐回暖。

  怀着忐忑的心情,雷月琴小心地拨通了“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电话。

  “喂,您好,我是雷月琴,今年70岁了,还能不能报名当志愿者呢?”

  “当然可以了,您想来,我们欢迎!”

  接电话的人,正是“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俐莎。

  “真的吗?我等这一天,等了太久……”雷月琴红着眼眶说,像找到失散亲人一样,倾诉着多年的夙愿。

  接到这么一通温暖的电话,刘俐莎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哽咽着说:“我们就差像您这样的人,您是第一位报名的环保志愿者呢!”

  “今天就是我的第二个生日。”当天,雷月琴在日记里写下志愿者宣言:“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要报酬,服务社会,践行志愿者精神,传播环保理念,为保护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创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哪里有污染,就往哪里走。雷月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者承诺。当年8月,她再次手绘了第三张南明河污染地图。

  地图中,清晰可见南明河沿岸数条污水大沟污染情况,沿途的贵钢、火力发电厂、贵阳水泥厂、复烤厂、矿山机械厂等被清楚地标注为“污染厂矿”。

  “为什么‘三年变清’行动之后,南明河的水依然反反复复变黑变臭?”贵阳市河道治理的有关工作人员在南明河畔一路行走,一路追问:答案或许还是在岸上。

  2009年,贵阳市加大对各污染源单位的督促检查,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2010年,贵阳市印发《关于南明河沿岸污染源单位实施稳定达标排放的通告》,禁止在南明河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

  落实不是一阵子,根治必须“回头看”。

  2010年,南明河开展整治“回头看”。查处南明河违法排污90余起,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对南明河近60个污水入河口进行了封堵。

  那年冬天,雷月琴和打捞工人小陈本来约好到一处污水沟破裂处查看,却意外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原来是脑供血不足,血管有血栓。

  听到雷阿姨病了,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阳市河道管理处的有关负责同志立即赶到雷月琴家中看望她。

  看着大家满脸紧张的神情,雷月琴却说“没事”。

  “我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怕以后搞环保活动,他们不通知我。”她在日记中写道。

  越来越多的人和雷月琴一样,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雷月琴老人不再感到孤单。

  2010年、2012年,雷月琴再次手绘了自己的第四幅和第五幅南明河地图,用最朴素最直白的形式展现南明河的变化。这两幅图中,工业污染源的数量减少了。

  2013年,一个好消息传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2013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论坛发来贺信。

  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生态立市”。

  这既是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也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2014年,雷月琴获得全国十大江河卫士的殊荣,她毫不犹豫地将5.5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

  “荣誉属于过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不需要报酬。”——摘自雷月琴巡河日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为滋养数百万市民的母亲河,南明河无疑是检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

  2012年11月,在贵州省委省政府指导下,贵阳市完成《贵阳市南明河城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任务逐年分解,专人专班专项盯牢。这一次,拉开了南明河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序幕。

  综合整治,南明河打了翻身仗,雷月琴成了“排头兵”。

  那一年,雷月琴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称号。之后,她又获得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奖、全国最美志愿者、长江经济带最美护河员等荣誉。她在日记里写道:“荣誉属于过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不需要报酬。”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南明河治理还有哪些短板漏洞?”成为省市党政领导的“揪心事”。

  “一抓到底,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必备的重要政治定力。”时任贵阳市委主要领导说。

  在充分调研全国各地治水模式后,一场历经大半年的南明河调研活动在贵阳展开。

  50多名专家经过上百次现场踏勘、近千次现场采样和万组数据采集与分析,最终提出南明河综合治理方案。

  “南明河生态流量每天不足15万吨,这么小的自然流量,如果采取最先设想的‘大截排’方案,治理是很难成功的。”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业务区总经理高霖直言不讳。

  调查数据显示,“大截排”会导致南明河断流。特别是到了冬季,南明河中下游就会干涸。

  “何不把沿岸污水适度集中,就近处理,就地回用呢?”高霖大胆的想法,专家团队不约而同地表示赞同。

  经估算,新方案可以节省管网投资约11亿元,每年可节约调水补水的运行电费约3000万元。

  很快,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行动在贵阳市启动。听说要搬迁污染工业,雷月琴第一个拍手称快。

  紧接着,南明河上的新庄二期、麻堤河、青山、花溪等4座再生水厂启动建设。

  2014年,一座深埋地下15.7米的下沉式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在南明河畔建成。

  水厂刚运行不久,就有相关部门邀请雷月琴到现场参观。

  “青山再生水厂居然藏在一座公园下面,真是难以置信。”

  当亲眼看到浑浊的污水变得透明起来,雷月琴的心也透亮起来。

  “还是现在的技术好啊,污水在地下一转悠,就变清了。”

  “雷阿姨,您放心,处理过的水质都稳定在地表水四类标准了。”

  2015年,雷月琴老人又画了第六张南明河手绘地图。

  和前五张地图不同,这张手绘地图上大型工业厂矿已经几乎消失,沿河多了一座座再生水厂。

  六广门再生水厂就是其中一座。

  有了青山再生水厂的成功经验,六广门再生水厂埋深地下32米,是全国最深的全埋式“地下工厂”。

  雷月琴渐渐发现,南明河上建成的34座再生水厂,其中有17座都“藏身”于地下。

  目前,南明河治理成为“国际首个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创新实践”,创造4项全国第一,在全国22个省市推广,贡献了城市母亲河治理的“贵阳样板”。

  “我一直没画下第七张手绘地图,是因为我心中最美丽的南明河还没见到,等哪天实现了再画。”——摘自雷月琴巡河日记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些年,每次党和政府对南明河治理的有关政策文件,雷月琴都会认真学习和记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2020年,雷月琴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86岁的雷月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以来的夙愿。

  从2012年以来,南明河治理已累计投入资金75.91亿元,累计收取生态补偿资金近4000万元。

  生态欠账迟早要还。雷月琴在日记里写道:整治到位,绿水青山才能真正转化成金山银山。

  贵阳市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王吉勇,和雷月琴在一次环保活动中认识,看到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雷月琴仿佛看到了满怀激情的另一个自己。

  了解到创业的艰辛,雷月琴从退休金里拿出一点“心意”,鼓励王吉勇坚持把环保公益做大做强。

  短短几年,贵阳市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招募的“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已有4万余名,活跃在贵州全省各地。

  贵阳市生态科普馆也经常举办“走进城市中的再生水厂”的环保主题活动,吸引大量志愿者参与互动。

  如今,在南明河上,共有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49名,民间河长22名,并设立“双总河长”和“双河长制”,贵阳市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

  “这十年,南明河越来越清澈!”干了26年物种保护的袁果,如今是贵州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通过一本本巡护记录,记录下河水变清的印迹:水质明显提升,沉水植物覆盖率80%,水生植物突破10种,优势鱼类多达29种,底栖动物33属种,就连对水质要求很高的中华秋沙鸭等鸟类,也前来觅食栖息。

  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在南明河花溪十里河滩旁,雷月琴参加“筑绿先锋”志愿者活动,她向志愿者再次讲起自己的巡河故事。她说“我希望尽快画出南明河第七张手绘地图,画出心中最美的南明河。”

  2023年10月,雷月琴尽心守护的南明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她不断地问自己:“我还能干点什么?”

  她希望自己百年之后,骨灰能撒在一棵树下,对大自然也算做了一小点贡献。

  “姥姥虽然没有给儿女房产和金钱,却把无限的精神财富给了后代。”在雷月琴的外孙马铁雨看来,这些年家人都在尽自己所能献爱心、做善事,传递着老人的这份爱。

  在雷月琴的感召下,她的家人、她的朋友,更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成了和她一样的环保志愿者。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接过自己的接力棒时,她感受到满满的暖意。(记者 谢巍娥 金秋时)

[责任编辑:李涛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