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黎平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推进产业振兴、基层治理、促进就业、帮教助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注重抓重点抓典型,明确将农村基层党建“1+4”、国储林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劳动力就业和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作为“五大书记工程”扎实推进,凝聚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以更好实绩实效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农村基层党建“1+4”工程
一是建强一座战斗堡垒。围绕“基层组织强、群众参与高、产业发展好、乡村治理优”目标,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在各乡镇(街道)每年按照20%的比例打造党建引领示范村(社区),选取基础较弱的2个村(社区)进行重点提升,实行县领导领衔创建制度,全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提升一批、示范培养一批、结对帮带一批等“五个一批”工程,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培育一支“领头雁”队伍。2023年来,全县党建引领示范村(社区)73个,重点提升村(社区)51个;推荐31名大专以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学历提升,优选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重点培训等。
二是用好三个平台载体。聚焦村民自治不规范、自治活力不强等难题,用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村规民约、院坝协商“三个载体”,通过选优配强联户长、网格长、优化农村基层网格治理模式,汇集群众智慧力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质效,逐步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有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来,全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321个,划分网格2816个、“十联户”9627个,配备联户长9627名;全县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321个,实现全覆盖;通过院坝协商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5个。
三是做优一批特色产业。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思路,围绕全县“两茶两药一畜一林”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各村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等,指导各村因地制宜确定产业方向及模式,积极培育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带动农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3.2万亩,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茶叶种植面积达26.93万亩,黎平县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叶百强县”;天麻种植面积达15.82万亩,万宝山万亩天麻种植基地入选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茯苓种植面积达1.83万亩等。
实施国储林项目建设工程
一是拓展政策宣传广度。构建立体化宣传体系,成立宣传专班或宣传小分队,系统梳理国储林项目建设相关政策并汇编成册,围绕勘界分户、林地流转、林木收储、经济效益等群众关心问题,面对面讲政策、解疑惑、指路径,消除群众“后顾之忧”。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体化运行和“院坝协商”机制,组织网格各长人员力量,采取与群众拉家常、谈心谈话的形式,把惠民政策讲清、讲实、讲透,帮群众算好经济账,实现群众从“要我收储”到“我要收储”的思想转变。2023年来,全县26个乡镇(街道)成立宣传专班(宣传小分队)26个(支),组织开展政策宣传13107人次。
二是加大矛盾化解力度。针对国储林项目建设涉及山林权属、边界划分、林权流转、合同签订等方面易发多发矛盾纠纷问题,从林业、公安、司法、自然资源等部门抽调骨干成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组,完善“组纠纷村调解、村纠纷乡调解、乡纠纷县调解”机制,高效高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问题。注重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寨老等扩充到工作组,大力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项联商等,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一线。2023年来,组织开展山林边界核查12次;成功调处涉及山林权属、林权流转等方面矛盾纠纷问题12个。
三是提升群众增收厚度。狠抓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两个关键”,创新推行“国储林+村集体”“国储林+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让农户在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中搭上“致富便车”。通过推进林木采伐、珍贵树种种植等项目施工,着力为林农开拓就业岗位,充分吸纳当地林农就近就业,并鼓励动员林农进行林权流转,以林地、劳力、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实现租金、薪金、股金多项收益。截至目前,已兑现集体及个人林地林木流转收储资金1.98亿元,涉及农户0.52万户2.26万人(其中脱贫户0.08万户0.3万人),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在林木采伐、珍贵树种种植等项目施工中,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用工近30万个,增加本地劳务收入4500万元以上。
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程
一是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开展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双培双带”工程,注重将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党员等培养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管理层人员、致富带头人,强化能人带动效应。在各乡镇(街道)选取2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试点创建,示范打造一批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的“双超村”,为示范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添动能。截至目前,已将290名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375名村干部培养成管理层人员,284名党员、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选树打造“双超村”4个;培育出“有牛哥”杨正熙、“村姑阿香”张国丹等一批先进典型。
二是多方扶持拉动。创新涉农项目扶持方式,鼓励县级国有公司将现有的项目交由乡村公司或合作社实施,通过“县级公司带乡镇公司带村级公司”的帮带运作模式,实现多方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出台政策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法新建标准厂房、商铺店面、停车场等,通过托管运营的模式,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分类制定县、乡、村三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县级领导、县直部门、村(社区)结对帮带机制,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已有46名县级领导、99家县直部门、110个村(企)与全县290个村(社区)形成结对帮带。
三是资源整合促动。注重用资金、政策、项目等鼓励返乡能人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精心选派驻村干部、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等深入基层“蹲点指导”,为农村产业发展谋路子、出点子。注重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等,围绕茶叶、油茶、中药材、木材加工等优势产业,强化农村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实施,吸引带动农村党员、村干、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方式入股,实现产业联结、项目联营、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已鼓励157名返乡能人创业,选派751名驻村干部、146名农技专家到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整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扶持资金7404.8万元,实施项目92个。
实施劳动力就业信息精准工程
一是联动力量精准“统”。制定《黎平县2023年进一步促进就业增收工作若干措施》《黎平县“三类家庭”劳动力务工信息数据审核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县、乡、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摸排录入工作专人专抓责任制。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五不漏”原则,组织人员力量全方位摸清辖区内16—59周岁劳动力就业信息底数,建立完善信息数据库,强化县、乡、村劳动力信息联审机制,确保录入信息数据一致、准确无误。2023年来,组织开展全县劳动力信息摸排13次,详细登记劳动力30.56万人,其中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7.72万人。
二是多元培训精准“用”。精准用好劳动力信息台账,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及时了解未就业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加强与用工企业、培训机构沟通交流,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幼儿保育、电工、厨师、制茶等多样培训内容,创新推出群众“下单”、政府“配单”、机构“接单”的“订单式”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精准性有效性。同时,将劳动力接受培训项目纳入台账管理,根据用工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推荐。2023年来,全县组织开展劳动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3场次,培训劳动力3451人次。
三是因人施策精准“帮”。动态管理劳动力信息台账,实时关注劳动力就业动态,明确专人动态更新就业台账,及时掌握未就业劳动力就业需求,精准落实1次政策宣传、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1次职业技能培训的“1311”就业创业服务帮扶措施。依托劳务联络工作站、东西部协作服务中心、劳务便民暖心屋、零工市场等就业公共服务站点,开展“线上+线下”直播送岗、大中型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主动为用工企业和劳动者“牵线搭桥”,促成“双向奔赴”,帮助劳动力精准就业、增收稳定。2023年来,开展直播送岗、大中型专场招聘会等活动51次,达成就业意向3087人。
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程
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失学辍学”目标任务,紧盯失学辍学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措施,做到因人施策、精准施策,让疑似失学辍学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
一是用“资助招”破“入学难”问题。印发《黎平县持续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县长、县教科局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七长”责任制,通过数据推送、入户排查、自主申报等方式,全面摸清县域家庭困难学生情况,强化信息互通共享,及时发现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家庭困难学生,第一时间落实资助帮扶,确保不发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辍学现象。2023年来,全县新增因病、因灾等造成学生入学困难低保户115户529人,年度新增发放低保金114万元,更好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就读就学。
二是用“教育招”破“学习难”问题。利用开学第一课、每周班会课、心理辅导课等,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义务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严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早婚早育、校园欺凌事件等发生。同时,落实好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关爱、帮扶、教育责任,对因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卑心理等有失学辍学风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采取“教学辅导+情感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日常多鼓励多诱导,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进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2023年来,通过“教学辅导+情感疏导”,已帮助231名学习困难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成绩。
三是用“亲情招”破“监护难”问题。聚焦因家庭关爱不够、监护不到位等易致失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学生特殊群体,详细台账登记,强化动态监测,建立“一生一策”。整合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学校等力量,利用鼓楼会、院坝会、家访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详细讲解由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9家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敦促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履行义务教育的通告》,详细讲解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县内从严惩处法治措施,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履行好监护责任,确保子女受教育权利。2023年来,已劝返25名留守儿童学生到学校就读学习。(莫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