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优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近年来,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国医堂(以下简称国医堂)不断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将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发挥传统医学优势 守护群众健康
作为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从1967年成立至今,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已走过五十六载。五十多年来,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在临床中秉承“中医为本、特色发展”的宗旨,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的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2010年,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中医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6年顺利通过复审。2022年成为州级重点专科。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国医堂,是2017我们新院搬迁来到这里后才开展的。”2023年11月7日,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桔山院区(新院区)的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国医堂,刚给患者把完脉的中医科主任滕英华,耐心地给记者介绍国医堂的相关情况。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国医堂
目前,国医堂主要是以名专家把脉开方、对症下药,以中药汤剂治疗为主。与此同时,中医科为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学优势,加快中医药及适宜技术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混合痔、面瘫等多种疾病纳入中医优势病种,发挥中医特长,尽快让患者康复。
“我们大部分采取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部分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如面瘫病人采取口服中药及普通针刺、灸法治疗,还有肛肠术后耳穴止痛治疗,术后病人中药坐浴治疗,获病人满意效果,加快了康复,缓解了病人疾苦。”滕英华说。
优势互补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23年以来,在积极传承中医药、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同时,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医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计划,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目前,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已制定《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实施方案》。与此同时,作为该院中医科负责人,结合医院实践,滕英华率领医护团队,积极寻找中西“互融”的关键点,聚焦血液内科、产科、妇科、肿瘤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脊柱外科等特色学科领域,探索开展中西医协同合作模式。
“我们紧密结合科室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定位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介入时机,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诊疗方案。”滕英华说,当前,中医科已和本院的血液科、肿瘤科、妇科等科室开展了中西医科室协同建设及中医适宜技术宣讲,成效初现。
2023年10月,中医科和产科合作开展了中药内服、穴位贴敷、普通针刺等中医适宜技术后,减少了产后病人尿潴留的发病率及助益产后子宫复旧,极大地提升了中医治疗疾病能力,加快了病患的康复。
医师在为患者把脉问诊
接下来,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将通过加强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建设,完善硬件支撑条件,组建多学科团队等措施,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实现中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机制好,队伍强,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提高中医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展渠道育才 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优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国医堂主要有滕英华、罗从容、寿惠箐、聂静涛等四位中医专家“坐镇”,中医科医生有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
随着每年就诊人数不断增多,国医堂不仅服务黔西南州辖区内的患者,就连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的很多患者也慕名而来就诊。
“随着大家对中医药的认可越来越高,我们的中医服务也不断提高,前来就诊的患者也在呈逐年上升趋势。”滕英华告诉记者,目前国医堂每年就诊人次大约3至4万余人次,2022年就诊人次41010人次,而2023年1-9月门诊人次已达3万5千余人次。
面对越来越多的就诊者,如何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服务更多群众?中医科的回答是——加强对优秀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
“我们目前采取‘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培养优秀年轻中医。”滕英华介绍,在院领导高度重视下,中医科2023年已先后三次派出中医科医务人员前往武汉中医院参观学习“取经”,学习其卓有成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努力为辖区群众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比如,我们选派了2名医护人员到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进修、跟师学习为期3月的‘卵巢早衰及不孕不育’,学习其‘房氏十三针’‘排卵抖罐’‘姜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她们学成回来后,与我院妇科一起开展‘卵巢早衰及不孕不育’等工作,这将惠及全州育龄妇女。”滕英华说。
奋楫扬帆,砥砺前行。下一步,中医科国医堂将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探索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尤其是中西医协同服务新模式,努力推动中医药古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向院内中药制剂转化,为推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贡献中医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