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4-01-17 17:24:04  来源:安顺日报

  新年伊始,走进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在洛麦村新建的高标准生态鸡养殖基地,23个立体养殖大棚内,新一批生态鸡正茁壮成长;在小寨关村,3000余亩茶园在冬日暖阳下冒出了新绿,生机盎然;在翠河村月牙湾民宿酒店,步行廊道、小桥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从大山深处到田间地头,从蔬菜大棚到生产车间,处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一年来,板当镇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建立长效机制 筑牢防返贫底线

  1月9日,寒冬时节,小山村里吹着刺脸的风,板当镇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维铎和村支书简生勇像往常一样,每月月初到大洛麦组脱贫户张小强家走访。

  “年货开始准备了没?蜂蜜卖得如何了?”刚走进张小强家门口,王维铎就开始拉起了家常。

  “蜂蜜110元每斤,还有150斤没卖出去,年货还早着呢!”张小强一边笑着回答,一边招呼着客人进屋坐下。

  后面进门的村支书简生勇像走进自己家一样,径直走进厨房,帮着张小强烧水泡茶。

  与张小强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从小因意外双手留有残疾,2016年纳入建卡立档贫困户。2019年,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靠着发展养蜂产业提升收入,顺利脱贫。

  扶贫“扶上马”,更需“送一程”。脱贫后,为筑牢防返贫底线,考虑到张小强户家庭困难,洛麦村村委将他纳入低保对象,并为他安排了村里护林员的岗位,每个月工资收入800元。

  “通过县里组织的培训,我掌握了养蜂技术,目前养了50箱蜂,村里的干部和王书记经常帮忙销售蜂蜜,很感谢他们。”张小强说,两个儿女上学享受国家补助,靠着护林员工资、养蜂产业的收入以及妻子在外打工的劳务收入,现在全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板当镇小寨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泽利和村干部每月都要到监测户马小志家走访。

  马小志因前些年有在“黑金矿”打工的经历,2016年检查出患有“尘肺”,从此,每个月都得去县医院治疗1至2次。“多亏了国家政策好,每个月的医疗费报销了大部分,村委不仅给一家三口纳入了低保,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员、村水务管理员的工作,加在一起每个月稳定收入超过2000元,女儿上大学生活补助每年有4800元。”马小志告诉记者,他作为监测户,2019年脱贫后,家里享受的扶贫政策一样都没有少,加上妻子在外的劳务收入,全家人日子过得很稳当。

  脱贫户张小强与监测户马小志家的稳定生活只是板当镇建立长效机制、筑牢防返贫底线的一个缩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阶段,板当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2023年,全镇预警线索991条,监测对象167户615人,通过持续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开展常态化精准帮扶,有效防范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

  “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镇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把问题发现在村、解决到户,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紫云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板当镇党委书记匡永豪介绍,特别是针对人均收入低于万元以下农户,板当镇紧盯家庭情况变化,建立一户一策增收台账,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对家庭收入进行跟踪,每季度进行一次核算,确保收入递增,及时落实低保、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奖补等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多元产业促增收 乡村振兴有支撑

  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和发展可持续,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保障。2023年,板当镇千方百计稳产业、保就业、增收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1月9日,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高标准生态鸡养殖基地,在群山间,23栋标准化鸡棚整齐划一,几万羽肉鸡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去年,我与立华牧业签订‘代养’协议,截至目前,第一批肉鸡出栏2.2万只,拿到4.5万元代养费;第二批肉鸡预计本月底出栏,预计代养费超过5万元。”养殖户陈慧兴说,按照“代养”协议,鸡苗、饲料、技术由安顺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提供,作为养殖户,只管安心养好鸡,待鸡出栏,公司扣除成本后支付代养费,肉鸡管护好养的肥损耗少,代养费就越高。

  一只生态鸡,成就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板当镇依托龙头企业引领,探索“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积极推动生态肉鸡养殖业。目前,成功引进安顺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在板当镇小寨关村建成每年可养殖35万套种鸡的鸡苗培育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出苗量可达4000万羽,将成为贵州省最大的种苗供应基地。同时,在洛麦村、硐口村、克哨村均建有生态肉鸡养殖基地,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

  看了养殖产业,再看种植业。在板当镇小寨关村,记者看到,近3000亩茶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吐出了新绿,昔日的荒山坡披着层层绿色,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盘活山上的撂荒地,打造了3000亩茶园,让群众获得土地流转费和通过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杨泽利介绍,村里的茶园于2021年底开始栽新茶,预计在今年春天可实现第一波春茶试采摘。

  走进板当镇硐口村蓝莓产业园,虽然不是采收季节,但漫山的蓝莓树一片连着一片,景色依旧很壮观。

  “目前硐口村蓝莓种植已超过1万亩,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片种植蓝莓过万亩的村,打造万亩蓝莓园,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还带动板当镇和猫营镇的不少村民通过就近就业增收。”硐口村村支书吴应超说,自硐口村发展蓝莓产业以来,栽种与采收季节,基地用工量每日在200人左右,每年支付的产业劳务费上百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匡永豪介绍,近年来,板当镇紧紧围绕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北种南养”“三种三养”的产业发展思路,在硐口村种植万亩蓝莓园,在翠河村规划翠河产业示范带,规划种植蓝莓1000余亩,辣椒500余亩,优质稻+油菜1000余亩,结合农特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康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将牛场坡、黄鹤营、翠河、座马河串联成紫云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了“水生态、水资源、水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展茶叶种植5000余亩,薏仁米种植3000余亩,烤烟种植2430亩,红芯红薯、林下蜂、林下鸡、肉兔等产业逐步壮大,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建设和美乡村 村居蝶变换新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匡永豪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好不好,乡村建设得美不美,事关农民的幸福指数。

  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体现了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望,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目标。为此,板当镇坚持以和美乡村建设为主线,以精细化打造为重点,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走进板当镇翠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翠绿的河流,这就是翠河,翠河村因河而得名,河水滚滚,从村头一直延伸到村尾,沿河而建的一条乡道,连通整个翠河村13个自然村寨。

  翠河村依河而居,要想环境美,必须河道美。“为治理翠河河道,村“两委”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院坝会、田间地头会等,与村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翠河村村支书杨天忠说,通过宣传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多数村民自愿成为治理翠河的志愿者,共同维护翠河的生态环境。

  河道改善了,接着就是村居环境的改造。2021年,翠河村以全市创建宜居乡村为契机,发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主动实施,推进宜居乡村创建工作。

  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许多村民将破败的老墙拆除,将不规范的建筑改造,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如今,翠河村的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为乡村带来美景,也带来了“钱”景。借助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翠河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配套的网红打卡景点“滚水坝”、骑行道、观光步道、乡村旅游停车场、民宿酒店等乡村旅游设施均已完善。

  每到夜幕降临,站在翠河村月牙湾民宿酒店观景台,眼前一片流光溢彩,绚丽的彩灯、梦幻的灯带、璀璨的灯光……

  “月牙湾民宿占地约40余亩,目前共42座造型独特、风格不一的独立民宿,自去年夏季开业以来,生意火爆,尤其到了周末,会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杨天忠介绍,村里的月牙湾民宿酒店通过利益捆绑“联”农、经营主体“带”农、集体经济“促”农、务工就业“助”农的“一联一带一促一助”模式,持续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翠河村村居环境改善只是板当镇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持续推进宜居乡村创建,通过党建引领,板当镇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宜居乡村创建模式,全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板当镇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手,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硐口村荣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从摆脱贫困到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板当镇将切实把脱贫人口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在新征程上为建设‘梦里水乡·魅力板当’继续努力奋斗,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匡永豪说。

[责任编辑:汪强 ]

相关阅读